第112條 無效行為之轉換

第112條 無效行為之轉換
1.無效之法律行為,若具備他法律行為之要件,並因其情形,可認當事人若知其無效,即欲為他法律行為者,其他法律行為,仍為有效。


裁判案由:
債務人異議之訴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0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強制執行法第九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存於不動產上之抵押權及其他優先受 償權,因拍賣而消滅。但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未定清償期或其清償期尚未 屆至,而拍定人或承受抵押物之債權人聲明願在拍定或承受之抵押物價額 範圍內清償債務,經抵押權人同意者,不在此限。」,已明揭拍賣之不動 產上存在之抵押權及其他法定優先權,不問有無登記,原則上均因拍賣而 消滅;僅於買受人(拍定人或承受人)聲明願承受抵押權及其所擔保之未 到期或未定期之債務,經抵押權人同意者,對雙方均屬有利,始例外隨同 移轉。倘不符上述例外情形,不動產上之抵押權及其他優先受償權,均因 拍賣而消滅,以使買受人取得拍賣標的物之完全所有權。至於強制執行法 第三十四條第四項規定「第二項之債權人(即依法對於執行標的物有擔保 物權或優先受償權之債權人)不聲明參與分配,其債權金額又非執行法院 所知者,該債權對於執行標的物之優先受償權,因拍賣而消滅,其已列入 分配而未受清償部分,亦同。」,其立法意旨係在規範未經登記之優先受 償權,如債權人未自行聲明參與分配,執行法院輒無資料可據查悉,致未 能列入分配時,基於塗銷主義之精神,其優先受償權仍不容繼續存在,始 明定其對於執行標的物之「優先受償權」因拍賣而消滅,以保護拍定人之 利益。此與第九十八條第三項規定之目的不同,不能因其未參與分配,即 謂原有之擔保物權(抵押權)依然存在。
-----------------------------------------------------
裁判案由:
終止承攬契約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與任意終止承攬契約,雖均足使契約消滅,惟契約 當事人因而所負之責任顯有不同;如定作人行使法定解除權不合於法律規 定,應僅不生契約解除之效果,無從逕轉換為同法第五百十一條所稱之定 作人終止承攬契約之意思表示,自不涉及民法第一百十二條規定之適用。
-----------------------------------------------------
裁判案由:
請求拆屋還地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土地法第三十條之立法目的,在於貫徹農地農有供為農用之基本國策,若 允許無自耕能力之個人、法人或團體,以成立永久使用權或永久借用契約 之迂迴手段,達到取得所有權之實質目的,則該法條之立法將失其規範功 能。是縱契約雙方確有此種合意,且上訴人所稱兩造間係實質契約當事人 為可信,亦因其為脫法行為,該永久使用系爭土地之法律行為,仍屬無效 。
-----------------------------------------------------
裁判案由:
請求繼承登記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按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 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 ,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 ,應按指印代之。代筆遺囑未依此法定方式製作者,自屬無效。
-----------------------------------------------------
裁判案由:
塗銷登記
裁判日期:
民國 74 年 05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自命為繼承人之人,於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六條第二項之消滅時效完成後 ,行使其抗辯權者,其與繼承權被侵害人之關係,即與正當繼承人無異, 被繼承人財產上之權利,應認為繼承開始時,已為該自命為繼承人所承受 ,業經司法院院解字第三九九七號解釋在案。又繼承回復請求權,原係包 括請求確認繼承人資格,及回復繼承標的之一切權利,此項請求權如因時 效完成而消滅,繼承權被侵害人原有繼承權即已全部喪失,應由表見繼承 人 (即自命為繼承人之人) 取得其繼承權,該繼承權被侵害人自無再本於 物上請求權請求表見繼承人回復繼承標的之餘地。
-----------------------------------------------------
裁判案由:
塗銷及辦理繼承登記
裁判日期:
民國 72 年 11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所謂應繼分,係指各繼承人對於遺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所得繼承之比例 ,並非對於個別遺產之權利比例。
-----------------------------------------------------
裁判案由:
履行契約
裁判日期:
民國 69 年 08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黃木生死亡後,其遺產由上訴人共同繼承,為原審確定之事實,在遺產分 割前,原屬黃木生所有系爭土地應有部分三分之一,依法屬於上訴人全體 之公同共有,上訴人對之自無應有部分可言,原審未見及此,竟依被上訴 人之請求判命上訴人分別將其就系爭土地之應有部分四十二分之一或一百 六十八分之一移轉登記為被上訴人所有,於法尤有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