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第4條
隔地犯
1.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裁判案由:
違反貪污治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108 年 07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一)依刑事訴訟法第 455 條之 26 第 1 項規定,參與人財產經認定 應沒收者,應對參與人諭知沒收該財產之判決;認不應沒收者,應 諭知不予沒收之判決。惟該條規定之適用,係以第三人成為參與人 為前提。又依同法第 455 條之 12 第 3 項但書規定,第三人向 法院或檢察官陳明對沒收其財產不提出異議者,法院自無命該第三 人參與沒收程序之必要,則該第三人既未參與沒收程序,即非參與 人,法院即使認第三人財產符合沒收之要件,亦不得依上開規定, 對該第三人諭知其財產應予沒收之判決,更無由因財產可能被沒收 之第三人陳明對沒收不表異議,即得於本案判決內,對已由該第三 人取得之物,逕對被告為沒收之宣告。由是亦徵,刑事訴訟法第七 編之二增訂之「沒收特別程序」,對於第三人財產之沒收,應有控 訴原則之適用,必先經檢察官之聲請,始得由法院依法裁判。亦即 ,在有刑事訴訟法第 455 條之 12 第 3 項但書所定情形,該第 三人之財產,如係已由檢察官聲請沒收者,於法院認符合沒收之要 件時,即得依檢察官之聲請,對該第三人所取得之物為沒收之判決 (即相關之沒收判決);於不符合沒收之要件者,則予以駁回。 (二)原判決理由貳、四、(三)之 2 載稱:如附表三編號 11 至 15 、17 至 22 等 11 件小家電,因尾牙摸彩而無償贈與吳○梅等 11 人。如果屬實,上開小家電,已非上訴人所有,而係第三人之 財產。稽之卷內資料,本件檢察官迄未向法院聲請沒收第三人即吳 ○梅等 11 人所無償取得之前揭財物。原審不察,未曉諭檢察官補 正其聲請,逕以吳○梅等 11 人因上訴人違法行為而無償取得上開 小家電,其等均到庭陳稱:對法院沒收沒有意見等語。即以如附表 三編號 11 至 15、17 至 22 所示之小家電,係吳○梅等 11 人所 取得之上訴人犯罪所得變得之物,因依刑法第 38 條之 1 第 2 項第 2 款、第 4 項之規定,逕於上訴人所犯罪刑項下,對上訴 人宣告沒收。原判決關於此部分沒收之諭知,自非適法。
|
|
-----------------------------------------
裁判案由:
加重詐欺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8 年 02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一)按我國刑法對人、事與地的適用範圍,係以屬地原則為基準,輔以 國旗原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及世界法原則,擴張我國刑法領域 外適用之範圍,具體以言,即依刑法第 3 條、第 5 至 8 條之 規定所示,作為(刑事)案件劃歸我國(刑事)法院審判(實質審 判權)之準據。而就劃歸我國法院審判的具體(刑事)案件,其法 院之管轄,則可區分為事物管轄、土地管轄及審級管轄,以土地管 轄為例,刑事訴訟法第 5 條第 1 項即明定「(刑事)案件由犯 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復參照刑法第 4 條關於「隔地犯」之規定,其所謂「犯罪地」,在解釋上當然包括 「行為地」與「結果地」。又中華民國憲法第 4 條明定:「中華 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而行憲至今,實際上,國民大會未曾為變更領土之決議。縱然 94 年 6 月 10 日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 1 條第 1 項規定:「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於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 領土變更案,經公告半年,應於 3 個月內投票複決,不適用憲法 第 4 條、第 174 條之規定。」該增修條文第 4 條第 5 項並 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 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 決議,提出領土變更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 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不得變更之。」 但立法委員迄今亦不曾為領土變更案之決議,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 舉人也不曾為領土變更案之複決。另稽諸該增修條文第 11 條規定 :「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 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 2 條第 2 款更指明:「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仍揭示大陸地區係屬我中華民國之固有領土;同條例第 75 條 又規定:「在大陸地區或在大陸船艦、航空器內犯罪,雖在大陸地 區曾受處罰,仍得依法處斷。但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據此,大陸地區現在雖因事實上之障礙,為我國主權(統治權)所 不及,但在大陸地區犯罪,仍應受我國法律之處罰,揭明大陸地區 猶屬我國之領域,且未放棄對此地區之主權。基此,苟「行為地」 與「結果地」有其一在大陸地區者,自應受我國法律之處罰,向為 本院之見解。 (二)原判決本諸前旨,於理由欄壹─二內,就我國法院何以對本案有( 審判)管轄權之理由,詳為剖析,並載敘:上訴人等所參與之詐騙 集團,其成員固係在印尼境內,以電腦操作網路,發送詐騙語音封 包,對大陸地區被害人實施電話詐騙,但其受詐騙地點及匯款的帳 戶,均在大陸地區,則其等犯罪地即在我國固有疆域內,為我國刑 法適用所及,第一審及原審法院於本案,當然有管轄權。經核於法 並無不合。
|
|
-----------------------------------------
裁判案由:
違反銀行法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8 月 01 日
裁判要旨:
(一)民國 107 年 1 月 31 日修正前之銀行法第 125 條之 4 第 2 項前段原規定,犯同法第 125 條之罪,在偵查中自白,如有犯罪 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修正後則規定,在偵 查中自白,如自動繳交全部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其修正理由謂 :「…爰配合刑法沒收新制之犯罪所得範圍酌作文字修正。」足見 該規定,旨在鼓勵犯罪行為人勇於自新,解釋上自不宜過苛,以免 失其立法良意。是被告於偵查中自白,並於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 結前自動賠償被害人,而毋庸宣告沒收犯罪所得,亦應認有該規定 之適用。且所謂繳交「全部所得財物」,是指繳交行為人自己實際 所得財物之全部為已足,不包括其他共同正犯之所得在內。 (二)起訴書記載梁○琪、林○富、葉○源、徐○蘭於偵查中坦承全部犯 罪事實,原判決並認定梁○琪、林○富、葉○源、徐○蘭之實際犯 罪所得,扣除返還各被害人之款項後,均已無利得,毋庸宣告沒收 。如果無誤,其等是否合於銀行法第 125 條之 4 第 2 項前段 規定減輕其刑之情形?原判決未予說明,自有不載理由之違法。
|
|
-----------------------------------------
裁判案由:
瀆職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1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警察對於經常發生或經合理判斷可能發生犯罪案件之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 入之場所,為維護治安之必要時,得協調相關機關(構)裝設監視器,或 以現有之攝影或其他科技工具蒐集資料,警察職權行使法第 10 條第 1 項固定有明文。惟上開得裝設監視器或以現有之攝影或其他科技工具蒐集 資料之規定,僅限於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始得為之,如在非公 共場所或非公眾得出入之場所,即無該規定之適用,良以司法警察為偵查 犯罪,在非公共場所或非公眾得出入場所,未經同意即對特定對象側錄其 影像之行為,目的無非在取得該特定人社會生活事實之紀錄,其情形與監 聽他人之通訊情形相類,均屬侵害人民基本權之行為,需有法律授權依據 始得為之。新北市議會並非公共場所,而欲至議會議場旁聽,須依議會旁 聽規則領取旁聽證始得入旁聽席,其非屬公眾得出入場所亦甚明確。司法 警察如經合理判斷認該議會議場有發生犯罪之嫌疑,而欲對在場人員蒐集 犯罪事證,因不具急迫性,即應依前開法令規定取得議會大會主席同意或 依刑事訴訟法第 11 章關於搜索及扣押之規定為之。海山分局警員未循此 正當法律程序,逕進入議會議場錄影蒐證,所取得之蒐證錄影即屬違背法 定程序取得之證據。 (與本件相同法律見解之案號:最高法院 104 年度台非字第 222 號)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
-----------------------------------------
裁判案由:
妨害性自主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01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第一項第四款之加重強制性交罪,係以藥劑犯強制性 交罪為加重條件。其與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違反意願,同為強 制性交之方法,為強制性交罪之構成要件。故於施藥劑之加重條件行為時 ,即為加重強制性交罪之著手實行,該施藥劑行為,如另觸犯他項罪名, 自屬一行為觸犯數罪名,應依想像競合犯規定,從一重處斷。原判決事實 認定上訴人等與郭○○基於引誘 A 女施用第三級毒品 K 他命及加重強 制性交之犯意聯絡,而邀約 A 女外出,帶至郭○○租屋處房間,引誘 A 女施用 K 他命,及利用 A 女因施用 K 他命,陷於昏沉、無力之狀態 ,對 A 女為強制性交行為。如果無訛,上訴人等於引誘 A 女施用 K 他命時,是否即為加重強制性交行為之著手實行?所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七條第三項之引誘他人施用第三級毒品罪,與加重強制性交罪,有無想 像競合犯關係,應從一重處斷?原審未予調查釐清說明,遽認二罪犯意各 別,應併合處罰,難謂無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及理由不備 之違法。
|
|
-----------------------------------------
裁判案由:
刑事補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2 年 07 月 19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3 月 29 日
|
|
-----------------------------------------
裁判案由:
偽造貨幣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2 月 18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證券交易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1 月 30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0 月 20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23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妨害國幣懲治條例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21 日
|
|
-----------------------------------------
裁判案由:
強盜案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13 日
|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8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業經公布施行,原判決係依牽連犯從一重論處李騏 宇、林皇甫、許傑雄、陳昆豐、羅一浩刑法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項放火燒 燬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罪刑,張志明犯同條第四項、第一項之 放火燒燬現未有人所在之他人所有建築物未遂罪刑,呂忠育係犯同法第一 百七十三條第一項之放火燒燬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罪刑,雖其中同法第一 百七十四條之罪非屬該減刑條例第三條所列不予減刑之範圍,然上訴人等 所犯詐欺罪部分,其宣告刑茍逾有期徒刑一年六月,依上開減刑條例第三 條第一項第十五款規定,即不得減刑;而「牽連罪中有應減與不應減刑之 部分互見而輕罪不應減刑時,縱令所犯重罪應依赦令減刑,仍不得予以減 刑」(司法院院解字第三四五四號、第三六六一號解釋參照),司法院發 布「法院辦理九十六年減刑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十項亦訂定:「裁判上 一罪,如其中一部分為本條例第三條所定不予減刑之罪,則其據以處罰之 他罪雖非同條列舉之罪名,亦應不予減刑」。原判決量處上訴人等上開罪 名,而牽連犯從一重處斷之結果,上開宣告刑就上訴人等牽連所犯之詐欺 取財罪及其餘各罪俱屬無從分割,則上訴人等所犯裁判上一罪之詐欺取財 部分既為前揭減刑條例第三條所定不予減刑之罪,依上開說明,即應不予 減刑。
|
|
-----------------------------------------
裁判案由:
違反貪污治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規定:共犯之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 之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此之「 共犯」,包括刑法第二十八條共同正犯,不因刑法第四章章名「共犯」修 正為「正犯與共犯」而受影響。而學理上所指之任意共犯與必要共犯,除 必要共犯中之「對向犯」(如賄賂罪、賭博罪)因行為者各有其目的,各 就其行為負責,彼此間並無犯意之聯絡,而無刑法第二十八條共同正犯之 適用外;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不論係任意共犯或必要共犯中之「聚合 犯」,或「對向犯」之一方,均為共同正犯之一種,而有上開第一百五十 六條第二項規定「共犯」之適用。從而,兩名以上共犯之自白,除非係對 向犯之雙方所為之自白,因已合致犯罪構成要件之事實而各自成立犯罪外 ,倘為任意共犯、聚合犯,或對向犯之一方共同正犯之自白,不問是否屬 於同一程序,縱所自白內容一致,因仍屬自白之範疇,究非自白以外之其 他必要證據。故此所謂其他必要證據,應求諸於該等共犯自白以外,實際 存在之有關被告與犯罪者間相關聯之一切證據;必其中一共犯之自白先有 補強證據,而後始得以該自白為其他共犯自白之補強證據,殊不能逕以共 犯兩者之自白相互間作為證明其中一共犯所自白犯罪事實之補強證據。
|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30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商標法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27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06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27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27 日
|
|
-----------------------------------------
裁判案由:
偽證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5 月 08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4 月 19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3 月 30 日
|
|
-----------------------------------------
裁判案由:
貪污治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2 月 20 日
|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30 日
|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0 月 13 日
|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23 日
|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6 月 21 日
|
|
-----------------------------------------
裁判案由:
強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03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森林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25 日
|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0 月 26 日
|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9 月 08 日
|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我國內銀行為發卡銀行之信用卡持卡人至國內、外特約商店消費,利用刷 卡機進行交易,當信用卡磁條於刷卡機刷過後,磁條資料自動送至我國內 銀行授權中心,核對資料與密碼無誤後,始傳回授權碼,同時在印表機自 動印出交易時間、商店名稱、消費金額、授權碼等資料之簽帳單。則被告 等前揭行使偽造之信用卡盜刷購物過程中,因所偽造信用卡之發卡銀行為 我國內銀行,縱其係利用韓國特約商店之刷卡機進行交易,然當信用卡磁 條於刷卡機刷過後,磁條資料即自動送至我國內銀行授權中心,經核對資 料與密碼無誤,傳回授權碼後,始能完成該項交易。並使我國內發卡銀行 誤信係真正持卡人消費,而代墊系爭消費款項予該特約商店。故其犯罪之 行為及結果有部分在我國領域內,仍應認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自得依我 國刑法予以追訴處罰。
|
|
-----------------------------------------
裁判案由:
殺人未遂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18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29 日
|
|
-----------------------------------------
裁判案由:
瀆職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21 日
|
|
-----------------------------------------
裁判案由:
強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4 月 01 日
|
|
-----------------------------------------
裁判案由:
侵占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1 月 09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搶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18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公平交易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4 月 17 日
|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4 月 07 日
|
|
-----------------------------------------
裁判案由:
因強盜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藍波刀雖經內政部警政署於八十一年八月十日以八一台內警字第八一八二 二八一號公告查禁,原屬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所管制之刀械,但內政部 警政署嗣已於九十年十一月二十日以九○台內警字第九○八一四八三號公 告廢止前開公告,而取消對藍波刀之查禁管制,是上訴人持有前開藍波刀 強盜時,藍波刀已非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管制之刀械,自無成立該條例 第十五條之罪之餘地。
|
|
-----------------------------------------
裁判案由:
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07 日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7 月 04 日
|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5 月 24 日
|
|
-----------------------------------------
裁判案由:
脫逃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28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31 日
|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6 月 06 日
|
|
-----------------------------------------
裁判案由:
背信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23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麻醉藥品管理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2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明文:「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 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而國民大會亦未曾為變更領土之決議。又中 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復規定:「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 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且臺灣地區與大 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第二款更指明:「大陸地區:指台灣地區以外 之中華民國領土。」揭示大陸地區仍屬我中華民國之領土;該條例第七十 五條復規定:「在大陸地區或在大陸船艦、航空器內犯罪,雖在大陸地區 曾受處罰,仍得依法處斷。但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據此,大 陸地區現在雖因事實上之障礙為我國主權所不及,但在大陸地區犯罪,仍 應受我國法律之處罰,即明示大陸地區猶屬我國領域,並未對其放棄主權 。又依刑法第四條之規定,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 ,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本件原判決既謂上訴人係將安非他命,自大 陸地區廣東省深圳巿南澳漁港運送至菲律賓,何以不能認係在我國領域內 犯罪,而論以非法運輸化學合成麻醉藥品罪?原判決未詳實說明其理由, 即逕為前揭認定,自有理由不備之違誤。
|
|
-----------------------------------------
裁判案由:
脫逃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1 月 11 日
|
|
-----------------------------------------
裁判案由:
脫逃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24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9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2 日
|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1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11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10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23 日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五 條第一項定有明文,其所謂之犯罪地,參照刑法第四條之規定,解釋上自 應包括行為地與結果地二者而言。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30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15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6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07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30 日
|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上訴人郭吉井係金臺灣旅行社之負責人,其未依法令規定指派未取得專業 領隊合格執照之上訴人施明輝帶團出國至帛琉共和國旅遊;及上訴人施明 輝明知其未領得專業領隊合格執照,竟接受指派帶旅遊團出國旅遊,致造 成自訴人之子周雯祥溺水死亡等情。則上訴人等應注意而疏未注意之過失 行為,似係在中華民國領域之國內,依刑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本國刑 法是否對渠等無審判權?非無研求之餘地。
|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09 日
|
|
-----------------------------------------
裁判案由:
被告強盜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26 日
裁判要旨:
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雖無理由,而原判不當或違法者,應將原審判決經上 訴之部分撤銷,就該案件自為判決,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六十九條第一項前 段定有明文。本件原判決既認被告提起第二審上訴,否認犯罪,雖無理由 ,然因第一審判決於法有違,應予撤銷自為判決,乃於主文欄內,竟未將 第一審判決撤銷而逕行改判,不惟兩審判決並存,於法不合,即其判決主 文與理由所載亦屬互相矛盾,難謂適法。
|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03 日
|
|
-----------------------------------------
裁判案由:
背信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6 日
|
|
-----------------------------------------
裁判案由:
背信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一) 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刑事訴訟 法第五條第一項定有明文。管轄之有無,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又所謂犯 罪地,參照刑法第四條 之規定,應包括行為地與結果地兩者而言。 (二) 信罪為結果犯,其既遂、未遂之區別,以本人之財產或其他利益已 否受有損害為準,與行為人意圖不法利益之目的是否達到無關。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25 日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27 日
|
|
-----------------------------------------
裁判案由:
脫逃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1 月 24 日
|
|
-----------------------------------------
裁判案由:
侵占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06 日
|
|
-----------------------------------------
裁判案由:
盜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11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17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0 日
|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24 日
|
|
-----------------------------------------
裁判案由:
貪污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十九條第二項規定「但不得提起自訴部分係較重之罪, 不在此限」,係以該罪之法定刑為比較輕重之標準,有無因刑法總則相關 加重減輕之情形,均所不問;而法院對罪刑輕重之比較,又以自訴事實所 涉犯之法條為判別之準據,不受自訴人所引用法條之拘束。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31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麻醉藥品管理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上訴人等犯罪行為或在我國領域內或領域外之我國船艦內為之,依刑法第 三、四條規定,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自應依法追訴處罰。
|
|
-----------------------------------------
裁判案由:
賭博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6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二人對賭,雖為學理上所謂之「對立共犯」,但尚非刑法第二十八條所謂 之共同正犯,本件依原判決認定之上開事實,被告係與范揚乾及該不詳姓 名之人對賭,范揚乾與該不詳姓名之人,因係與被告對賭之一方,二人形 成一犯罪團體,固為共同正犯,但於被告而言,依前開說明,自無成立共 同正犯之餘地。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03 日
|
|
-----------------------------------------
裁判案由:
妨害公務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31 日
|
|
-----------------------------------------
裁判案由:
強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12 月 28 日
|
|
-----------------------------------------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6 月 06 日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查關於實質上一罪或裁判上一罪,其一部事實已經判決確定者,對於構成 一罪之其他部分,固亦均應適用,但此種情形,係因審判不可分之關係, 在審理事實之法院,對於全部犯罪事實,依法應予以審判,故其確定判決 之既判力,亦自應及於全部之犯罪事實,若在最後審理事實法院宣示判決 後,始行發生之事實,既非該法院所得審判,即為該案判決之既判力所不 能及 (本院三十二年上字第二五七八號判例參照) 。又得上訴於高等法院 之第一審刑事判決,如未據上訴,其既判力之時點,應至宣判之日。
|
|
-----------------------------------------
裁判案由:
盜匪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02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鎮定劑即俗稱之安眠藥,若服用過量將導致人死亡,此為眾所週知之事實 ,上訴人亦自承知悉鎮定劑不可隨便亂服,是其以鎮定劑供他人服用,將 導致被害人鄒明峰死亡,應為其所能預見,其供服鎮定劑行為與鄒明峰之 死亡具有相當因果關係,犯行明確。
|
|
-----------------------------------------
裁判案由:
盜匪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78 年 04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原判決將被告等關於強劫哨兵而故意殺人部分撤銷發回,其他上訴駁回, 雖判決確定部分未再明定其應執行之刑,但依刑法第五十一條第二款第四 款規定,各被告應僅執行最重之死刑或最重之無期徒刑,再依第一款規定 ,多數死刑執行其一,依第八款規定,執行最長期間之褫奪公權,是其應 執行之刑,極為明確,要無不能執行之問題。
編 註:
1.本則判例,依據民國 108 年 1 月 4 日修正,108 年 7 月 4 日 施行之法院組織法第 57 條之 1 第 2 項,其效力與未經選編為判例 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
|
|
-----------------------------------------
裁判案由:
侵占
裁判日期:
民國 75 年 12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十九條所定得提起自訴之被害人係指因犯罪而直接被害 者而言,依法組織之公司被害,雖股東之利益亦受影響,但直接受害者究 為公司,當以該公司為直接被害人,而股份有限公司為被害人時,僅得由 其代表人提起自訴,公司之股東、董事等如未取得代表資格,對該公司董 事及監察人之侵占、背信罪,不論公司已否解散,不得提起自訴。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72 年 09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五 條第一項定有明文,而所謂犯罪地,參照刑法第四條「犯罪之行為或結果 ,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之規定,解釋上 自應包括行為地與結果地兩者而言。(已審編為判例)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72 年 09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案件由犯罪地或被告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五 條第一項定有明文,而所謂犯罪地,參照刑法第四條之規定,解釋上自應 包括行為地與結果地兩者而言。
編 註:
1.本則判例,依據民國 108 年 1 月 4 日修正,108 年 7 月 4 日 施行之法院組織法第 57 條之 1 第 2 項,其效力與未經選編為判例 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
|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71 年 09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二項或第三項之因過失或業務上過失犯傾覆或破壞 現有人所在之供公眾運輸之舟車罪,係以其供公眾運輸之交通工具,於現 有人所在之際傾覆或破壞者,僅供特定人運輸之用,要與該條項所定要件 不合。上訴人等傾覆之遊覽車,固係供人僱用運輸,但祇限於僱用之特定 人,即遊覽人而已,自非多數不特定人安全之所繫,顯與上開法條所定之 構成要件不相當,應不成立該條項之罪。
|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71 年 03 月 26 日
裁判要旨:
查教唆犯以實施者之犯罪在其教唆範圍以內者,始負責任;如實施者之犯 罪越出教唆範圍之外,則教唆者對於越出部分之犯罪行為,不負責任,本 院三十年上字第五九七號著有判例。本件上訴人錢○德教唆李○豐竊盜, 對於李○豐夥同簡○清、黃○祥攜帶兇器行竊是否預知?原判決事實欄未 明白認定,理由欄亦未詳述其所憑證據,徒以普通竊盜與加重竊盜基本構 成要件相同,對被教唆者越出教唆範圍以外之加重條件行為,亦應負教唆 責任,遽行判決,法律見解尚嫌未洽。
|
|
-----------------------------------------
裁判案由:
妨害家庭
裁判日期:
民國 70 年 10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上訴人違反監護權人即自訴人之意思,擅將陳伯康帶回台灣定居,所犯和 誘罪為繼續犯,其侵害自訴人監護權之犯罪行為至提起自訴時仍在繼續中 ,依刑法第四條規定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 華民國領域內犯罪,上訴人犯罪行為既在中華民國領域內,中華民國法院 自得依刑法規定追訴處罰。(已審編為判例)
|
|
-----------------------------------------
裁判案由:
妨害家庭
裁判日期:
民國 70 年 10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上訴人辯稱其犯罪地點在美國,依刑法第六條、第七條規定,不適用刑法 第二百四十一條第三項第一項規定處罰,經查上訴人違反監護權人即自訴 人之意思,擅將陳某帶回臺灣定居,所犯和誘罪為繼續犯,其侵害自訴人 監護權之犯罪行為至提起自訴時仍在繼續中,依刑法第四條規定犯罪之行 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上訴人犯 罪行為既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自得依刑法規定追訴處罰。
編 註:
1.本則判例,依據民國 108 年 1 月 4 日修正,108 年 7 月 4 日 施行之法院組織法第 57 條之 1 第 2 項,其效力與未經選編為判例 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