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304條
強制罪
1.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2.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8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經第二審判 決者,除第二審法院係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 管轄錯誤之判決,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 人得提起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為該條項所明定 。是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即以第二審為終審法院。而案 件是否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罪之範圍,固不 以起訴書所記載之法條為據,亦不以第二審判決時所適用之法條, 為唯一之標準,而應以起訴書所記載之事實為準,並應視當事人在 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對於罪名有無提出爭執,以為審斷。如檢察 官在準備程序後、言詞辯論終結前固曾提出非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款罪名之意見書,惟於最後言詞辯論檢察官 論告時,又以起訴書所載之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 列各款之罪名為主張及論告,基於論告乃檢察官在審判期日最重要 之法庭活動,且在審判庭之論告程序中,檢察官必須針對犯罪事實 及適用之法律,與被告及其辯護人為辯論,非唯影響法官對事實之 認定及法律之適用,更攸關真實之發現,其既於訴訟進行程度及個 案情節,日趨具體、明確後,在最後一次言詞辯論終結前未再就先 前曾提出非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款罪名之意 見爭執、論告,而回復以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及屬於刑事訴訟法 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款之罪名作為論告及言詞辯論之所本, 自應認檢察官於最後一次言詞辯論終結前所提出者,已取代先前意 見書之罪名爭執,始符檢察官負舉證責任及保障被告防禦權之真義 ,並藉以衡平當事人上訴第三審之限制。 (二)本件第一審檢察官係以被告 3 人就原判決事實欄(下稱事實欄) 一(一)、(二)所為均涉犯刑法第 346 條第 1 項之恐嚇取財 罪嫌提起公訴,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6 款之案件 。第一審法院雖依刑事訴訟法第 300 條規定,就事實欄一(一) 、(二)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依序按刑法第 302 條第 1 項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第 304 條強制論罪,然檢察官及被告 3 人上訴後,第二審法院已撤銷第一審判決,就事實欄一(一)、( 二)改判均依刑法第 304 條第 1 項論處罪刑,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案件;而依卷內資料,檢察官在第二審 準備程序後、言詞辯論終結前,就事實欄一(一)部分固曾提出意 見書指稱略以:告訴人並無詐騙蔡○靜 1 千多萬元之事實,告訴 人亦無返還被告財物之義務,則被告 3 人以強暴、脅迫手段致告 訴人因年邁且無力抵抗,只得聽任蔡○敏、蔡○靜指示而當場交付 現金 260 萬元及簽立切結書、借據及本票等犯行,係犯刑法第 330 條第 1 項之加重強盜罪等語,惟檢察官嗣於審判期日之調查 證據完畢開始辯論,進入論告時復改稱:告訴人既然沒有任何法律 上原因積欠被告 3 人相關債務需要清償,被告 3 人用恐嚇的手 段強制告訴人要返還買賣款項,顯然是意圖不法的行為,這部分行 為,檢察官認為起訴的法條(即恐嚇取財)較為可採,第一審見解 有所違誤,請貴院依法審酌等語,已以此取代先前意見書,而未再 依上開意見書爭執被告 3 人所犯係加重強盜之罪名;另就事實欄 一(二)部分,則僅於第二審上訴書中爭執應係犯刑法第 346 條 第 1 項之恐嚇取財罪,而非強制罪,於上開意見書並未提及此部 分有加重強盜罪等語,且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始終未主張非刑事訴 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之罪。依上開說明,本件不論依原判 決論以強制罪之法條,或依檢察官起訴之事實及其在第二審言詞辯 論終結前,仍主張起訴之恐嚇取財罪名等情形以觀,核屬刑事訴訟 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6 款所列之案件,既經第二 審判決,皆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8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各款所規定之案件,經第二審判 決者,除第二審法院係撤銷第一審法院所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 管轄錯誤之判決,並諭知有罪之判決,被告或得為被告利益上訴之 人得提起上訴外,其餘均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為該條項所明定 。是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即以第二審為終審法院。而案 件是否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罪之範圍,固不 以起訴書所記載之法條為據,亦不以第二審判決時所適用之法條, 為唯一之標準,而應以起訴書所記載之事實為準,並應視當事人在 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對於罪名有無提出爭執,以為審斷。如檢察 官在準備程序後、言詞辯論終結前固曾提出非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款罪名之意見書,惟於最後言詞辯論檢察官 論告時,又以起訴書所載之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 列各款之罪名為主張及論告,基於論告乃檢察官在審判期日最重要 之法庭活動,且在審判庭之論告程序中,檢察官必須針對犯罪事實 及適用之法律,與被告及其辯護人為辯論,非唯影響法官對事實之 認定及法律之適用,更攸關真實之發現,其既於訴訟進行程度及個 案情節,日趨具體、明確後,在最後一次言詞辯論終結前未再就先 前曾提出非屬於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款罪名之意 見爭執、論告,而回復以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及屬於刑事訴訟法 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各款之罪名作為論告及言詞辯論之所本, 自應認檢察官於最後一次言詞辯論終結前所提出者,已取代先前意 見書之罪名爭執,始符檢察官負舉證責任及保障被告防禦權之真義 ,並藉以衡平當事人上訴第三審之限制。 (二)本件第一審檢察官係以被告 3 人就原判決事實欄(下稱事實欄) 一(一)、(二)所為均涉犯刑法第 346 條第 1 項之恐嚇取財 罪嫌提起公訴,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6 款之案件 。第一審法院雖依刑事訴訟法第 300 條規定,就事實欄一(一) 、(二)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依序按刑法第 302 條第 1 項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第 304 條強制論罪,然檢察官及被告 3 人上訴後,第二審法院已撤銷第一審判決,就事實欄一(一)、( 二)改判均依刑法第 304 條第 1 項論處罪刑,屬刑事訴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之案件;而依卷內資料,檢察官在第二審 準備程序後、言詞辯論終結前,就事實欄一(一)部分固曾提出意 見書指稱略以:告訴人並無詐騙蔡○靜 1 千多萬元之事實,告訴 人亦無返還被告財物之義務,則被告 3 人以強暴、脅迫手段致告 訴人因年邁且無力抵抗,只得聽任蔡○敏、蔡○靜指示而當場交付 現金 260 萬元及簽立切結書、借據及本票等犯行,係犯刑法第 330 條第 1 項之加重強盜罪等語,惟檢察官嗣於審判期日之調查 證據完畢開始辯論,進入論告時復改稱:告訴人既然沒有任何法律 上原因積欠被告 3 人相關債務需要清償,被告 3 人用恐嚇的手 段強制告訴人要返還買賣款項,顯然是意圖不法的行為,這部分行 為,檢察官認為起訴的法條(即恐嚇取財)較為可採,第一審見解 有所違誤,請貴院依法審酌等語,已以此取代先前意見書,而未再 依上開意見書爭執被告 3 人所犯係加重強盜之罪名;另就事實欄 一(二)部分,則僅於第二審上訴書中爭執應係犯刑法第 346 條 第 1 項之恐嚇取財罪,而非強制罪,於上開意見書並未提及此部 分有加重強盜罪等語,且於言詞辯論終結前,始終未主張非刑事訴 訟法第 376 條第 1 項所列之罪。依上開說明,本件不論依原判 決論以強制罪之法條,或依檢察官起訴之事實及其在第二審言詞辯 論終結前,仍主張起訴之恐嚇取財罪名等情形以觀,核屬刑事訴訟 法第 376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6 款所列之案件,既經第二 審判決,皆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
|
裁判案由:
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裁判日期:
民國 106 年 05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九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之妨害他人競選罪,係以強 暴、脅迫或其他非法之方法,妨害他人競選或使他人放棄競選為其成立要 件。所稱之「他人」,係指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所定之各項選舉,具備 得登記為候選人資格之人而言。所保護者,為具備候選人資格之人,得自 由參加法定各項選舉之法益。上訴人之原審選任辯護人主張該條規定之「 他人」僅限有登記競選之候選人云云,尚有誤會。
|
|
裁判案由:
刑事補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12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6 月 25 日
裁判要旨:
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就證人之詰問及回答,得以違背法令或不當為由 ,聲明異議。審判長對於該異議,應立即處分。就審判長所為之處分,不 得聲明不服。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七條之一、第一百六十七條之二第二 項、第一百六十七條之六分別定有明文。其立法目的係為避免當事人反覆 爭執,延宕訴訟程序,乃明定對於審判長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七條之 三至第一百六十七條之五規定所為之處分,不許聲明不服。惟如當事人對 於上開經踐行詰問程序之證人證言,其證據能力之有無,有所爭執時,法 院仍應就該項爭執加以審酌認定,並於判決內說明其判斷之理由。
|
|
裁判案由:
刑事補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12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09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性騷擾防治法第 25 條第 1 項例示禁止觸及他人身體部位如臀部、胸部 ,且為防免對被害人就其他身體部位之身體決定自由保護之疏漏,另規定 以「其他身體隱私處」作為保護被害人身體決定自由客體之概括性補充規 範,此所謂「其他身體隱私處」為不確定之法律概念,於客觀上固包括男 女之生殖器、鼠蹊部等通常社會觀念中屬於身體隱私或性敏感部位,然因 性騷擾犯行處罰之目的在於因行為人所為破壞被害人所享有關於性、性別 等,與性有關之寧靜、不受干擾之平和狀態,是所謂「其他身體隱私處」 ,解釋上當非僅以該身體部位是否外露為斷,而係以該等身體部位如遭行 為人親吻、擁抱或觸摸,該等作為是否與性有關,而足以引發被害人與性 有關之寧靜、不受干擾之平和狀態遭受破壞以為認定,而此等認定應依社 會通念及被害人個別情狀,並參酌個案審酌事件發生之背景、環境、當事 人之關係、行為人之言詞、行為及相對人之認知等具體事實綜合判斷之, 此觀之如上司、部屬間偷襲摟腰、親吻嘴唇等接觸身體外露部位之行為, 因帶有性暗示而屬調戲他人,且在該等身分關係下,因足以引發被害人有 不舒服之感覺,依一般社會通念,應屬構成性騷擾之行為益明。而查,小 腿及腳趾非我國一般正常禮儀下所得任意撫摸碰觸之身體部位,甚至碰觸 小腿及親吻腳趾之動作,不乏在男女間之親密行為中,被作為帶有性含意 、性暗示之挑逗、調戲舉動,是以,如他人以性騷擾之犯意,未經本人同 意而刻意就該等部位為帶有性暗示之不當碰觸,適足以引起本人嫌惡之感 ,自應認係前揭條文所稱身體隱私部位。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02 月 26 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 151 條規定:為保護自己權利,對於他人之自由或財產施以拘束 、押收或毀損者,不負損害賠償之責。但以不及受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援 助,並非於其時為之,則請求權不得實行或其實行顯有困難者為限。立法 意旨乃係因國家設置法院之目的,在於透過嚴謹之訴訟程序及法律適用程 序,以和平之方式,解決人民間或人民與國家間之糾紛,避免人民以強制 或其他暴力手段尋求糾紛之解決,因此人民對於權利之存在狀態與他人有 所爭執,原應透過法院之程序確定其權利之存否,不容許人民藉己力實現 其權利,否則無法維持法律應有之基本秩序。然若行為人對於權利之行使 ,與他人發生爭執,依其狀況,雖已尋求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援助,惟在 法院或有關機關抵達協助之前,如非及時保存現狀,勢將會使權利不得實 行或實行顯有困難,則行為人採取保存現狀之行為,對於他人之自由施以 拘束者,始可適用民法第 151 條、刑法第 21 條等規定,而認其行為得 以阻卻違法。告訴人將薪資單放入皮包後,被告若欲請求再次閱覽薪資單 以確認其內容,甚或請求返還,當先以口頭請求之方式為之,以探知告訴 人之態度,殊難想像被告完全未為口頭上之請求,即直接以激烈之手段強 力奪取之方式拿走告訴人之皮包奪門而出,進而撕毀該薪資單。是以,被 告因不擅中文,無法正確理解薪資單之內容,告訴人又拒絕返還已簽名之 薪資單,被告主觀上質疑告訴人以訛騙之方式使其在薪資單上簽名,而取 得被告於同意扣除機票費等費用之前提下領取 1 月份薪資之憑證,尚非 無據。又告訴人所提出 1 月份薪資單上有扣除上開機票款,被告又已在 薪資單上簽名,無異承認機票款可自 1 月份薪資中扣除,甚至可能被解 讀為被告同意終止僱傭契約,返回越南,影響被告權益甚大。關於薪資爭 議,固可能日後透過新竹縣政府勞工局協調處理,但被告已在薪資單上簽 名之情形下,資方已取得有利之事證,協調時是否願意讓步,不無疑問, 勞工局亦可能作出不利於被告之判斷,被告請求給付機票款之權利,實行 顯有困難,自符合上開自助行為之要件,得依刑法第 21 條規定,阻卻違 法。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03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內在信仰之自由,涉及思想、言論、信念及精神之層次,雖然係受憲法絕 對保障之基本人權,然其由之而派生之宗教行為之自由與宗教結社之自由 (又稱外部宗教自由),則可能涉及他人之自由與權利,甚至可能影響公 共秩序、善良風俗、社會道德與社會責任,因此,僅能受相對之保障,仍 可受到限制(如受刑事法律規範),而不容有人任意藉由宗教行為,作為 實施犯罪之手段(司法院釋字第 490 號解釋理由書參照)。是以,宗教 教義可信與否,科學理論乃至司法審查固難介入評斷,惟依該宗教教義衍 生之宗教行為,其目的、手段、方法或結果其一是否欠缺社會相當性,仍 屬刑事司法審查之範圍,苟若評價結果認為該宗教行為,外觀上係以強暴 、脅迫方式,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且所為欠缺社會相當 性,即為一般社會常情所不容,應認具有違法性,而該當於刑法第 304 條之強制罪。 裁判法院: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2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8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6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6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6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殺人未遂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3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1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0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剝奪行動自由罪,條文既云「拘禁」、「剝奪 」,性質上自須其行為持續相當之時間,始能成立。故行為人倘係以使人 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他人行使權利之目的,對於被害人為瞬間之拘束, 仍祇成立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制罪。查廖○○係在台北縣土城市○○路 一七一巷前,因不滿楊○○離開○○里巡守隊,乃基於使人行無義務之事 之犯意,以右手圈住楊○○頸部之方式,欲帶同楊○○前往位於一五五巷 口之○○里辦公室理論,惟強拉約三公尺即為楊○○所掙脫等情,為原判 決所確認之事實。則廖○○既非以剝奪楊○○行動自由之目的而為,且於 瞬間即為楊○○所掙脫,則依上開說明,原判決就該部分論以強制罪,即 無不合。檢察官上訴意旨,認該部分亦應成立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或該罪 之未遂,尚屬誤會。
|
|
裁判案由:
強盜案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6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農會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5 月 26 日
|
裁判案由:
違反集會遊行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1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農會法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9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竊佔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4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強制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9 月 05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九條第十二款規定:除本法有特別規定外,已受請 求之事項未予判決,或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判決者,其判決當然違背法令 。又刑事訴訟之審判,係採彈劾主義,亦即不告不理原則,刑事訴訟法第 二百六十八條規定:法院不得對未經起訴之犯罪審判。法院對於被告之行 為,應受審判之對象(範圍),乃指起訴書(或自訴狀)所記載之被告「 犯罪事實」(包括起訴效力所及之具有同一案件關係之犯罪事實)而言。 而起訴係一種訴訟上之請求,犯罪已經起訴,產生訴訟繫屬及訴訟關係, 法院即有審判之權利及義務。是以若起訴書犯罪事實欄內,對此項行為已 予以記載,即為法院應予審判之對象;倘事實已經起訴而未予審判,自有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九條第十二款規定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之違背 法令。
|
|
裁判案由:
賭博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9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殺人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裁判上或實質上一罪,基於審判不可分原則,其一部犯罪事實若經起訴, 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七條規定,其效力及於全部,受訴法院對於未經 起訴之他部分,俱應一併審判,此乃犯罪事實之一部擴張;而基於審判不 可分之同一訴訟理論,其全部犯罪事實若已起訴,受訴法院認其中部分犯 罪不能證明或行為不罰時,僅於判決理由內說明不另為無罪之諭知即可, 毋庸於主文內更為無罪之諭知。至於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規定:「前條之 判決,得就起訴之犯罪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所稱之犯 罪事實,係指單純一罪之單一事實及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之全部犯罪事實 而言。亦即在不擴張及減縮原起訴犯罪事實之原則下,法院得就有罪判決 ,於不妨害基本社會事實同一之範圍內,自由認定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 應適用之法條。又結合犯係因法律之特別規定,將二個可以獨立成立犯罪 之行為,依法律規定而成為一個新罪,而應適用結合犯之罪名論處。因結 合犯係包括的作為一個構成要件予以評價,其所結合之各個犯罪,雖因與 他罪相結合,而失其獨立性,惟所結合之罪名中,如有其中一部分不能證 明被告犯罪者,因他部分原屬起訴範圍內之獨立犯罪,自得適用結合前之 罪名論科,並於理由中說明相結合部分,因不能證明被告犯罪,基於結合 犯係實質上一罪之法理,而不另為無罪之諭知即可,並無就起訴之犯罪事 實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法條之問題。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比較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時,應就罪刑有關之共犯、未遂犯、連續 犯、牽連犯、結合犯以及累犯加重、自首減輕暨其他法定加減原因、加減 例等一切情形,綜其全部之結果而為比較,再適用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處 斷,且應就罪刑有關之一切情形,比較其全部之結果,而為整個之適用, 不能割裂而分別適用有利益之條文;但此所謂不能割裂適用,係指與罪刑 有關之本刑而言,並不包括易刑處分在內。詳言之,有關易科罰金、易服 勞役之刑罰執行,仍應比較新舊法之規定,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 依刑法第二條第一項之從舊從輕原則定其易刑之折算標準。
|
|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5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起訴之犯罪事實,究屬單一不可分之實質上一罪或裁判上一罪,抑屬可分 而應併罰之數罪,若檢察官之起訴書所犯法條欄內有所主張,固可供法院 審判之參考,如未主張,並非即可視為併罰之數罪,而案件是否單一,應 屬事實之範圍,法院自應依職權調查,即應就起訴書記載之全部內容,綜 合審查而為判斷,如認係屬單一性案件,在訴訟法上為一個訴訟客體,無 從分割,仍應就全部之犯罪事實予以審理。
|
|
裁判案由:
因公共危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4 月 29 日
|
裁判案由:
強制未遂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4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修正前刑法第十條第二項:「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之規定,已修正為:「稱公務員者,謂下列人員:一、依法令服務於國家 、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以及其他依法令從事於公 共事務,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者。二、受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依 法委託,從事與委託機關權限有關之公共事務者。」學理上依其類型之不 同,稱之為「身分公務員」(第一款前段)、「授權公務員」(第一款後 段)及「委託公務員」(第二款)。其修正之立法說明以:有關公務員 之定義,原規定極為抽象、模糊,於具體適用上,經常造成不合理現象, 例如,依司法院釋字第八號、第七十三號解釋,政府股權佔百分之五十以 上之股份有限公司(如銀行),即屬公營事業機構,其從事於該公司職務 之人員,應認為係刑法上之公務員。然何以同屬股份有限公司,而卻因政 府股權佔百分之五十以上或未滿之不同,使其從事於公司職務之人員,有 刑法上公務員與非刑法上公務員之別?實難以理解。究其根源,實為公務 員定義之立法不當結果,應予以修正。公務員在刑法所扮演之角色,有 時為犯罪之主體,有時為犯罪之客體,為避免因具有公務員身分,未區別 其從事職務之種類,即課予刑事責任,而有不當擴大刑罰權之情形,故宜 針對公務性質檢討修正。第一款前段所謂「依法令服務於國家、地方自 治團體所屬機關」係指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中依法令任用之成員 。故其依法代表、代理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處理公共事務者,即應負有特 別保護義務及服從義務。至於無法令執掌權限者,縱服務於國家或地方自 治團體所屬機關,即不應認其為刑法上公務員。如非服務於國家或地方 自治團體所屬機關,而具有依「其他依法令從事於公共事務而具有法定權 限者」,因其從事法定之公共事項,應視為刑法上的公務員,故於第一款 後段併規定之。至於受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依法委託,從事與 委託機關權限有關之公共事務者,因受託人得於其受任範圍內行使委託機 關公務上之權力,故其承辦人員應屬刑法上公務員,爰參考貪污治罪條例 第二條後段、國家賠償法第四條第一項規定而於第二款訂之。由此可見, 修正後刑法上公務員之概念及其定義,較之修正前,有擴張亦有限縮。因 此,公立學校教師之教學行為,得否認屬現行刑法第十條第二項第一款所 稱之「法定職務權限」之行為,而認其為現行刑法所規定之公務員?非無 疑義。
|
|
裁判案由:
竊佔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1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公務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1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職役職責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5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2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強盜罪,以有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之意圖為構成要件之一, 若奪取財物係基於其他目的,而非出於不法所有之意思者,縱其行為違法 ,要不成立強盜罪。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2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2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2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貪污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貪污治罪條例第四條第一項第二款所指藉勢勒索財物罪,係指行為人憑藉 權勢權力,對被害人施行恫嚇脅迫,以索取財物為構成要件。至其恫嚇脅 迫行為之實施,縱非親自直接為之,而係經由他人轉達於被害人者,仍無 礙於其罪責之成立。
|
|
裁判案由:
重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8 月 31 日
|
裁判案由:
家庭暴力防治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7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家暴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4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3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2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九十二年九月一日施行之刑事訴訟法,已酌採英美法系之傳聞法則,於第 一百五十九條第一項明定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言詞或書面陳述,除 法律有規定者外,不得作為證據,用以保障被告之反對詰問權。而本法所 規定傳聞法則之例外,其中就被告以外之人於偵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 ,因檢察官代表國家偵查犯罪時,原則上當能遵守法定程序,且被告以外 之人如有具結能力,仍應依法具結,以擔保其係據實陳述,故於第一百五 十九條之一第二項明定「除顯有不可信之情況者外」,得為證據;又被告 以外之人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基於 實體發現真實之訴訟目的,依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二規定,如與審判中之陳 述不符時,經比較結果,其先前之陳述,相對「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 ,且為證明犯罪事實存否所「必要」者,或於審判中有第一百五十九條之 三所列死亡等原因而無法或拒絕陳述之各款情形之一,經證明其調查中所 為陳述絕對「具有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事實之存否所「必要 」者,亦例外地賦與證據能力。是所謂「顯有不可信性」、「相對特別可 信性」與「絕對特別可信性」,係指陳述是否出於供述者之真意、有無違 法取供情事之信用性而言,故應就偵查或調查筆錄製作之原因、過程及其 功能等加以觀察其信用性,據以判斷該傳聞證據是否有顯不可信或有特別 可信之情況而例外具有證據能力,並非對其陳述內容之證明力如何加以論 斷,二者之層次有別,不容混淆。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2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2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保護令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妨害自由罪,其犯罪行為包括「私行拘禁」、 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兩種行為態樣;且所謂「以其他 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係對於「私行拘禁」之補充規定,如犯罪 行為已符合「私行拘禁」之規定,即無論處「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 動自由」罪名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殺人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法院為發見真實,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 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此觀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 條第二項之規定自明。第一、二審法院縱有依職權調查證據情事,核諸上 揭法條規定,亦無不合法之情事。
|
|
裁判案由:
違反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五條之恐嚇罪,係指單純以將來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 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而言。如對於他人之生命、身 體等,以現實之強暴脅迫手段加以危害要挾,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 行使權利,應構成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制罪,而非同法第三百零五條之 恐嚇危害安全罪。又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 概括的規定,故行為人具有一定目的,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 除法律別有處罰較重之規定 (例如略誘及擄人勒贖等罪) ,應適用各該規 定處斷外,如以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為目的,而其強暴 脅迫復已達於剝奪人行動自由之程度,即祇成立本罪,不應再依同法第三 百零四條論處。誠以此項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之低度行 為,應為非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能以其目的係在使 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認為係觸犯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 項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二罪名,而依同法第五十五條從一重處斷。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4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23 日
|
裁判案由:
搶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1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共同正犯中之同謀犯,因其並未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之實施行為,僅係以參 與犯罪之謀議為其成立犯罪之要件,故就其參與謀議之事實,自須經嚴格 之證明,並於判決書之事實欄內為明白之認定,始足據為斷罪之基礎。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1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1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概括的規定,故行為 人具有一定目的,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除法律別有處罰較重 之規定,應適用各該規定處斷外,如以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 權利為目的,而其強暴、脅迫復已達於剝奪人行動自由之程度,即祇成立 本罪,不應再依同法第三百零四條論處。誠以此項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 妨害人行使權利之低度行為,應為剝奪人行動自由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 能以其目的係在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認為係觸犯刑法 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二罪名,依同法第五十五條 ,從一重處斷。原判決既認定上訴人等「強令」告訴人等同至上○咖啡店 內地下室談判,且不讓告訴人等任意離去而剝奪行動自由,以脅迫告訴人 等承認詐賭並賠償損害,則上訴人等以非法方法剝奪告訴人等行動自由之 目的,顯在使告訴人等行無義務之事,自應逕依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 論處。
|
|
裁判案由:
妨害名譽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1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1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侵占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殺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強盜罪以強暴、脅迫等方法,致使不能抗拒為構成要件之一,當然含有使 人行無義務之事之性質。若強盜犯行業已著手實施,則所為強暴、脅迫使 人行無義務之事行為,應包括在強盜行為之內,無另行成立刑法第三百零 四條第一項之使人行無義務之事罪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4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因自訴被告偽造文書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裁判上一罪案件之一部分經以犯罪嫌疑不足為不起訴處分者,即與其他部 分不生裁判上一罪關係 (本院二十五年上字第一一六號判例要旨雖謂:「 連續犯之一部分業由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其效力即及於全部,除具有刑 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所載情形,得由檢察官再行起訴外,該案既經檢 察官終結偵查,依同法第三百十五條第一項規定,自不得提起自訴」,但 該判例業經本院九十二年一月七日九十二年度第一次刑事庭會議,基於前 開理由,及該判例所謂不起訴處分究屬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何款或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情形,尚欠明確,而決議不再援用,並於九十二年二月 十二日以台資字第○○○八○號公告在案) ,上訴人自訴被告如上之事實 部分,其中所指被告變造同意書而涉犯變造私文書罪嫌部分,前雖經上訴 人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官提出告訴,但係經檢察官於八十四年十一月 二十九日以犯罪嫌疑不足而予不起訴處分,嗣再經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駁 回其再議之聲請,有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八十三年度偵字第二 五八七一號不起訴處分書及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八十五年度議字第六六二 號處分書影本各乙份在卷可證,則依前開說明,被告前述經檢察官不起訴 處分確定之變造私文書罪嫌部分,即與本件上訴人自訴其連續行使變造私 文書罪嫌部分不生裁判上一罪關係。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誣告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家庭暴力防治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2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誣告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2 月 12 日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罪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1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9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9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強制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7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6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4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4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訊問被告應告以犯罪之嫌疑及所犯所 有罪名,罪名經告知後,認為應變更者,應再告知。此項規定,固為被告 在刑事訴訟程序上受告知之權利,旨在使被告能充分行使防禦權。故僅係 法律之比較適用,其基本之罪名仍然相同時,既非突龔性之裁判,自無礙 被告之防禦權之行使,仍不得據為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
|
|
裁判案由:
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等妨害自由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牽連犯,以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名者,方屬相 當,所謂方法結果,須在客觀上犯他罪係為犯本罪之手段,或犯本罪之行 為結果另犯他一罪名,不以行為人主觀之意思為判別標準。故牽連犯之方 法行為與目的行為或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須具有不可分離、直接、密切 之關係,始足當之;若所犯二罪,僅有偶然之方法或結果之機會關係者, 自不得謂為牽連犯。
|
|
裁判案由:
因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裁判上一罪,其重罪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而輕罪得提起上訴時,依審 判不可分之原則,其輕罪之上訴亦不受限制,第三審法院對重罪部分應併 予審判云云,係指該輕罪部分經提起合法上訴時,始有其適用。苟如輕罪 部分之上訴為不合法,法院既應從程序上駁回該輕罪之上訴而無從為實體 上判決,則不得上訴第三審之重罪部分,自亦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之原則 ,併為實體上審判。本件上訴人王裕麟對輕罪之剝奪人之行動自由部分所 提起之第三審上訴,既屬不合法而應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已如上述,而牽 連所犯之重罪恐嚇取財未遂部分,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六款之 規定,既經第二審判決,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自無從併予實體上審判 ,應認王○麟就恐嚇取財未遂部分之上訴為不合法,應併予駁回。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凌虐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國家安全法第八條第二項自中華民國九十年十月二日停止適用,軍事審判 法第二百三十七條既已定有明文。且上訴人上訴理由書送達本院之時間為 九十年十月二日,亦在國家安全法第八條第二項之規定失效以後,有上訴 人函在卷可按。基此,原確定判決已無違反國家安全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 之違法情形存在,又非不利於被告,依首開說明,自不得以之據為非常上 訴之理由。
|
|
裁判案由:
竊佔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對於公務員故意犯刑法職罪章以外之罪加重其刑之 規定,須以其故意犯罪係利用其職務上所享有之權力、機會或方法為要件 ,如犯人雖為公務員,但其犯罪並非利用其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方法而 為之者,即無適用該條規定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毀損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21 日
|
裁判案由:
竊佔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妨害自由等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7 月 26 日
裁判要旨:
原判決依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第三百零五條規定論處被告上開罪刑 及不另為諭知被告無罪部分,僅就被告被訴強制及恐嚇危害安全等罪部分 ,暨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五日十四時許,以小客車將被害人張○格及其友人 張○玲載至高雄市民族一路住處,打昏張○格,並將張○格與張○玲反鎖 在三樓房間內限制其行動自由達六小時部分予以審判,對於起訴書所指被 告與另三名不詳姓名之人,於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十七時許,在高雄市 新○市場內巧遇張○格及張○玲即出言向張○格恐嚇如不跟他走,就要讓 妳很難看,……強押張○格及張○玲至市場內某小吃店角落談判,……。 此部分是否成立犯罪,並未加以審判,顯係對於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 ,當然違背法令。
|
|
裁判案由:
重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6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公務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公然侮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2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2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1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訊問被告應先告知犯罪嫌疑及所犯 所有罪名,罪名經告知後,認為應變更者,應再告知」,乃被告在刑事訴 訟程序上應受告知之權利,為憲法第八條第一項正當法律程序保障內容之 一,旨在使被告能充分行使防禦權,以維審判程序之公平。而其所謂「犯 罪嫌疑及所犯所有罪名」,除起訴書所記載之犯罪事實及所犯法條外,自 包含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七條規定起訴效力所擴張之犯罪事實及罪名 ,暨依同法第三百條規定變更起訴法條後之新罪名。法院就此等新增或變 更之罪名,均應於其認為有新增或變更之情形時,隨時、但至遲於審判期 日前踐行上開告知之程序,使被告知悉而充分行使其防禦權,始能避免突 襲性裁判,而確保其權益。唯若法院就起訴效力擴張之犯罪事實及變更起 訴法條之同一性事實,已踐行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第一百七十三條、 第二百八十九條等規定之調查辯論程序,祇是未明確告知被告新增或應變 更之新罪名,則屬訴訟程序違背法令,此時即應受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八十 條之限制,如此項未踐行告知新增罪名或罪名變更義務之訴訟程序違法, 無礙於被告行使防禦權而對判決顯無影響時,即不得據為非常上訴之理由 。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05 日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致重傷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犯強盜罪因而致重傷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三百二 十八條第三項後段定有明文。本條項所稱「犯強盜罪」,非單指犯本條第 一項之普通強盜罪而已,尚包括本條第二項之強盜得利罪、第四項之強盜 或強盜得利未遂罪,及同法第三百二十九條之準強盜罪、第三百三十條之 加重強盜及其未遂罪、第三百三十一條之常業強盜罪在內。原判決既認定 ,上訴人等係犯強盜得利未遂罪,於犯罪過程中致被害人受重傷,如果無 訛,則其行為是否合於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條第三項後段之規定,原審未予 斟酌,自有違誤。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背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殺人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家庭暴力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五條之罪,均 係以人之自由為其保護之法益。而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罪所稱之非 法方法,已包括強暴、脅迫或恐嚇等一切不法手段在內。因之,如以非法 方法剝奪他人行動自由行為繼續中,再對被害人施加恐嚇,或以恐嚇之手 段迫使被害人行無義務之事;則其恐嚇之行為,仍屬於非法方法剝奪行動 自由之部分行為,應僅論以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罪,無另成立同法 第三百零四條或第三百零五條之罪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重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犯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修正公布) 第七條、 第八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十三條第一項 至第三項,經判處有期徒刑者,應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 所強制工作,其期間為三年,同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固有明文規定。惟 保安處分係對受處分人將來之危險性所為拘束其身體、自由等之處置,以 達教化與治療之目的,為刑罰之補充制度。本諸法治國家保障人權之原理 及刑法之保護作用,其法律規定之內容,應受比例原則之規範,使保安處 分之宣告,與行為人所為行為之嚴重性、行為人所表現之危險性、及對於 行為人未來行為之期待性相當。因而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十九條第 一項所定,不問對行為人有無預防矯治其社會危險性之必要,一律宣付強 制工作三年,致限制其中不具社會危險性之受處分人之身體、自由部分, 其所採措施與所欲達成預防矯治之目的及所需程度,不合憲法第二十三條 所定之比例原則,不予適用 (即違反憲法規定) 。但同條例第十九條第一 項所列舉之罪,若依個案情節審查符合比例原則部分,仍應適用該條例規 定宣告保安處分,業經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於八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以釋字 第四七一號解釋有案。本件莊炳煌所犯教唆未經許可,持有手槍之罪及所 國政所犯未經許可寄藏手槍之罪部分,倘依個案情節認符合憲法第二十三 條規定之比例原則,仍應適用該條例宣告保安處分,其不符合比例原則者 ,如合於刑法第九十條第一項之規定,固非不可宣告強制工作,期間為三 年以下。茲原判決就莊炳煌、所國政宣告強制工作三年部分,其所犯情節 ,是否符合上揭比例原則,未在理由內為必要之論證,逕依槍砲彈藥刀械 管制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宣告強制工作三年,難謂無理由不備之違 法。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竊佔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殺人未遂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6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毀損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搶奪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1 月 14 日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侵占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重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05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採自由心證主義,對證據之種類並無限制,證人任○琦、王○ 忠雖為訊問、製作上訴人警訊筆錄之警員,但所為證言,仍非不具證據能 力,原審予以採信,於證據法則尚無相悖。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概括規定,如以使人 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為目的,而其強暴、脅迫復已達於剝奪 人行動自由之程度,即只成立本罪,不應再依同法第三百零四條論處。本 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為催討債務,夥同他人將邱○玉押上車,並毆傷邱女 ,逼迫邱女還債等情,苟屬實情,則上訴人應僅牽連犯刑法第三百零二條 第一項之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及同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傷害罪,不 另成立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強制罪。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殺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之不真正瀆職罪,必須假借該公務員職務上之權力、 機會或方法,而故意犯罪,始可構成,若僅行為人屬公務員,對該權力等 無所假借,即犯罪行為與之無直接關連者,自不能適用此規定加重其刑。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集會遊行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判決所載理由矛盾者,其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九 條第第十四款定有明文。又判決內所引證據之內容,若與卷存證據資料不 符,即屬證據上理由矛盾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28 日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侵占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原包括私行拘禁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 人之行動自由而言,所謂非法方法,當包括強暴脅迫等情事在內。上訴人 等於剝奪行動自由行為繼續中,恐嚇廖○梅、賴○發,並脅迫廖○梅行無 義務之事,自屬包含於剝奪廖○梅、賴○發行動自由之同一意念之中。縱 其所為合於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三百零五條之情形,仍應視為剝奪行動 自由之部分行為。原判決認上訴人等所犯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第三 百零五條之罪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應從較重之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 項處斷,容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1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盜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1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之審判,採彈劾主義,法院就檢察官起訴之被告全部犯罪事實, 有全部予以審判之義務,此觀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二百六十八 條等規定自明;法院如就其中之一部事實未予判決,是否構成違法,應視 起訴所主張全部事實在裁判上罪數之單複而定,如起訴主張為具有可分性 之數罪,而法院就其中之一部未予判決,則為漏判,僅生應予補判之問題 ,尚無判決違法之可言;如起訴主張為具有不可分性之事實上、實質上 ( 實體法上一罪) 或裁判上一罪,而法院就其中之一部未予判決,則構成刑 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九條第十二款所稱「已受請求事項未予判決」之當然 違法;惟法院對全部事實在裁判上究屬一罪或數罪,有自由認定之職權, 並不受起訴主張之拘束。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重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被告等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共同正犯,包括同謀犯及實施正犯,均應在共同之犯罪計畫內,亦即犯意 聯絡範圍內,就實施之行為,負擔責任,有罪之判決書自應就此等事實, 於事實欄明白認定,詳細記載,並於理由欄明憑以認定之證據及理由, 始足資為適用法律之準據。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依原判決之認定事實,被告等以脅迫方式,迫使被害人林桂生清償其法律 上無給付義務之賭債而簽發面額共三十六萬元之本票七張,復脅迫林桂生 之母準備現金五萬元,替林桂生償債以取得債權憑證而得不法利益,核被 告等所為,應係犯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條第二項之恐嚇得利罪。乃原判決竟 適用刑法第三百零五條論處被告等罪刑,顯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背法令, 案經確定,非常上訴執以指摘,所持見解,雖未盡相同,但自難謂無理由 。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一項放火燒燬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罪,須有放火燒 燬之行為,為其構成要件之一。所謂「放火」,乃指故意以火力傳導於特 定之目的物,使其燃燒之意。依原判決事實認定上訴人將汽油潑灑於茶藝 坊之地毯上,並持打火機欲點火圖燒燬該建築物之際,經在場之陳玉美、 嚴玉蘭制止始未得逞之情,則上訴人顯然尚未手燃點引火媒介物。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盜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罪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 強制罪,其所保護之法益,均為被害人之自由,惟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 法定刑,既較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為重,故行為人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 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之目的,其方法已達於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之程 度時,其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之行為已為剝奪 人行動自由之行為所吸收,祇成立剝奪人行動自由罪,並無同法第五十五 條之適用。
|
|
裁判案由:
被告等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非常上訴之提起,應以發見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為限,徵諸刑事訴訟 法第四百四十一條之規定,至為明顯。所謂審判違背法令,係指其審判程 序或其判決之援用法令,與當時應適用之法令有所違背而言;至若法文上 有發生解釋上之疑問,僅生法律上見解之不同者,尚不得謂為違背法令, 而據為提起非常上訴之理由。又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稱「強暴」者, 乃以實力不法加諸他人之謂,惟不以直接施諸於他人為必要,即間接施之 於物體而影響於他人者,亦屬之。查本件原確定判決,既已認定告訴人吳 ○忠等五戶人家,就系爭之社區巷道有通行權,被告等不顧告訴人之勸阻 ,以吊車吊運貨櫃,強行設置大型路障之強暴方法,妨害他人通行權等情 ,自係認定被告等以強暴方法加諸告訴人。此與被告等於設置路障時,告 訴人根本不在場而不足構成強暴事由之情形有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5 日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搶奪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被告妨害自由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有罪之判決書,應於理由記載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其認定理由,刑 事訴訟法第三百十條第一款定有明文,上開條文依同法第三百六十四條規 定為第二審所準用,如第二審之有罪判決書,並未將其認定犯罪事實所憑 之證據及其認定理由依法記載,按照同法第三百七十九條第十四款規定, 其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原判決認定被告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雖於理由 一記載:「已據證人陳○文於本院訊問時證述甚詳」,然原審並不曾傳喚 陳○文到庭訊問,原審卷內亦無陳○文之訊問筆錄,原判決理由之記載已 與卷內訴訟資料不相適合,又原判決係以上開證詞作為被告有罪判決之唯 一證據,而該證據在原審卷內既不存在,則除去該項證據後,原判決即與 根本未載理由同,致依據何證據認定被告犯罪無從判斷,本院自亦無從自 為判決。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瀆職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1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連續犯,必須基於一個概括犯意,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之罪名, 始能成立。所謂出於概括犯意,必須其多次犯罪行為,自始均在一個預定 犯罪計劃以內,出於主觀上始終同一犯意之進行,若中途另有新犯意發生 ,縱所犯為同一罪名,究非連續其初發的意思,即不能成立連續犯。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1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1 月 06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概括規定,如以使人 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為目的,而其強暴、脅迫復已達於剝奪 人行動自由之程度,即祇成立本罪,不應再論以牽連犯同法第三百零四條 之罪。原判決認定上訴人欲以劉旭城之自用小客車抵償其債務,乃挾持劉 旭城,令其簽具讓渡書,認上訴人係牽連犯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第 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應從一重之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罪處斷, 適用法則顯有不當。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行為人以使人行無義務之事為目的,而其方法已達於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之 程度時,其使人行無義務之事,已為剝奪人行動自由之行為所吸收,應僅 成立剝奪人行動自由罪,不再論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強制罪。
|
|
裁判案由:
盜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強制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6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6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其所保護之法益均 為被害人之自由,而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所謂非法方法,當包括強暴、 脅迫等情事在內,則以強暴、脅迫之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縱其目的 在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仍應逕依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 論罪,並無適用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6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概括規定,故行為人 具有一定目的,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除法律別有處罰較重之 規定,應適用各該規定處斷外,如以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 利為目的,而其強暴、脅迫復已達於剝奪人行動自由之程度,即祇成立本 罪,不應再依同法第三百零四條論處。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6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5 月 29 日
|
裁判案由:
毀損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5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5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暴脅迫,祗以所用之強脅手段足以妨害人行使權利 ,或足使他人行無義務之事為已足,並非以被害人之自由,完全受其壓制 為必要。若被害人藍文政駕駛之機車,確為被告巫志文強行騎走,縱令雙 方並無爭吵,而其騎走之機車,既足以妨害藍文政駕駛機車行駛之權利, 要亦不得謂非該條之強暴脅迫行為。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其所保護之法益均 為被害人之自由,而非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仍不外以強暴脅迫為手段, 其罪質本屬相同,惟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法定刑,既較第三百零四條第 一項為重,則以非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為方法而妨害人之自由,縱其目的 在使人行無義務之事,仍應逕依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論罪,並無適用 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餘地。原判決認上訴人係犯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 項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二罪間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應從一重 依非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罪處斷,其法律之適用,難謂允當。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簽發票據及在票據上為背書,分屬不同之票據行為,上訴人在票號一七 ○六六一九、一七○六六四五號支票背面,偽造王添樹之署押為背書, 並非偽造有價證券構成之要件,原判決竟認偽造支票與偽造背書係一行 為所作成,難謂適法。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18 日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2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強制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1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1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1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1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判決不載理由或所載理由矛盾者,其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 三百七十九條第十四款定有明文。又所謂所載理由矛盾者,指判決之主文 與事實或理由相互間、判決之事實與理由相互間、判決之理由內部間,有 互相矛盾者而言。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1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秩序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重利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公眾週知之事實,毋庸舉證,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七條定有明文。查民 間利息通常為月息二、三分 (即百分之二、三) ,為一般有民間資金往來 經驗者所熟知,相關報章雜誌對銀行及民間利息之起落,亦時有報導,原 判決未敘明其依據,按之上開法條之規定,並無證據上理由不備之違誤。
|
|
裁判案由:
強制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9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9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毀棄損壞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制罪,係屬概括補充性之規定,屬廣義法之一種, 本法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之規定頗多,如 其行為合於其他特別規定者,則應依各該規定處斷,不能論以本罪。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強制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29 日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瀆職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6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八條 定有明文。又按刑法第三百零五條之恐嚇危害安全罪,係指單純以將來加 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而言 ,如對於他人之生命、身體等,以現實之強暴、脅迫手段加以危害要挾, 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即應構成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制 罪,縱有恐嚇行為,亦僅屬犯強制罪之手段,無更論以恐嚇危害安全罪之 餘地。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毀損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選舉罷免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被告等既表示如拿不到錢即不讓吳進義離開,並駕駛小客車載吳進義在台 南市區繞行,等待吳進義家人備款贖人,顯然吳進義之行動自由已在被告 等實力支配之下,被告等所為應已達剝奪被害人行動自由之程度,而應成 立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罪,原判決依刑法第三百 零四條第一項之強制罪論處,即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搶奪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01 日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 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殺人未遂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感訓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瀆職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按犯罪之被害人方得提起自訴,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十九條第一項前段定有 明文。且此所謂之被害人,係指直接之被害人而言。又前開強制罪,既以 強暴或脅迫為構成要件之一,縱令上訴人公司之職員遭被告等強暴或脅迫 ,然上訴人究非犯罪直接之被害人,依上開法條規定,仍不得提起自訴。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按刑法第三百零二條及第三百零四條之罪,其罪質相同,所保護之法益亦 均為被害人之自由,而前罪之法定刑較後罪為重,則以非法方法剝奪人行 動自由,縱其目的在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仍應逕依刑 法第三百零二條論罪,無適用同法第三百零四條之餘地,上訴人等挾持邱 柏學外出到廖天為住宅旁空地,逼迫其交付車輛及名錶,並簽付本票。此 項強脅行為自無另成立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罪名餘地。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02 日
裁判要旨:
原判決既認定鄭○魁因與被害人呂○通有賭債爭執,乃邀同李○章及黃○ 平為其報復索債,先則挾持呂某,以非法方法剝奪其行動自由,繼則以強 暴、脅迫之方法,強令呂某典當小貨車,得款七萬元交付,並簽發面額三 十萬元之本票一張及在空白十行紙上捺印簽名交付使其行無義務之事後始 令其離去,則被告等使人行無義務之事之低度行為,應為剝奪人行動自由 之高度行為所吸收,祇能論以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罪,不應再依同 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論處。
|
|
裁判案由:
貪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犯罪之地點除有特殊情形外,並非構成犯罪事實之要素,有罪判決關於犯 罪地點之記載,旨在辨別犯罪之同一性。本件告訴人受傷之處所,依告訴 人及上訴人於警、偵訊中之陳述,係在上址通往地下室樓梯處之後門邊, 原判決未予詳察而載為「通往地下室樓梯間」,縱與事實稍有出入,然因 無礙於犯罪同一性之辨別,自不生違背法令之問題。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28 日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兒童福利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背信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被告聲請法院裁定准予本票強制執行,係行使票據上之權利,本件為民事 糾葛,被告之各項處分行為,是否適當,乃為另事。因認被告之犯罪為不 能證明,因而維持第一審諭知被告無罪之判決,業經詳加說明其理由。上 訴意旨置原判決之論斷說明於不顧,仍執其民事上之種種爭執,任意指摘 原判決此部分違法,顯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揆之首揭說明,其上訴 不合法定要件,應自程序上予以駁回。
|
|
裁判案由:
背信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12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1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9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按由被告上訴或為被告利益上訴者,除第一審判決適用法條不當而撤銷者 外,第二審不得諭知較重於原審判決之刑,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條定有 明文。此項規定為貫徹保護被告利益,於第二審所定執行刑時,仍以不較 重於第一審所定之執行刑為宜。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7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按審理事實之法院,對於案內一切證據,除認為不必要者外,均應詳為調 查,然後基於調查所得之心證,以為判斷之基礎。故證據雖已調查,而尚 有其他必要部分未調查,仍難遽為被告有利或不利之認定。本件據證人即 被告同父異母之姊林春金於警訊中供證:簡長賡曾向被告簽賭六合彩而有 金錢糾紛;簡長賡有打電話回家,告訴遭蔡璧合押走,要伊趕快借錢;八 十年一月一日晚上八時許,簡長賡被人以刀押著,伊有看到;在偵查中亦 作相同之供述,似與被害人簡長賡指訴情節相符,有各該筆錄可稽。即被 告與簡長賡、林春金電話錄音中,亦不否認有強押簡長賡之事實,此項不 利於被告之證據,何以不足採,未據詳細說明其理由,自屬理由不備。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7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依原判決認定之事實,上訴人係持木劍脅迫譚碧娟不得打電話報警,妨害 譚女行使其權利在先,而後始持以木劍鎖住大門,限制譚徐月妹母女二人 出門,將之私行拘禁其內以觀,上訴人之行為似為先後二個犯罪行為,而 非一行為同時觸犯妨害他人行使權利及私行拘禁二罪名,原判決認上訴人 所犯私行拘禁罪及妨害他人行使權利罪,二罪間有想像競合關係,其法律 見解亦不無可議。究竟上訴人先後二行為,是基於包括之單一犯意行為, 或係先後二個行為間具有方法與結果關係,或係個別起意之數行為,亦應 一併再加斟酌。
|
|
裁判案由:
殺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6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項殺人罪之法定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 有期徒刑,並非唯一死刑,原判決既敘明審酌被告之品行,犯罪之手段及 犯罪後之態度等一切情狀,於法定刑內量處無期徒刑,復說明檢察官循告 訴人吳素梅之聲請,提起第二審上訴,指第一審判決關於殺人部分量處被 告無期徒刑過輕,為無理由,而量刑又屬事實審法院裁量權範圍,自不能 以原判決未判處被告極刑,而指為違背法令。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3 月 02 日
裁判要旨:
強盜罪之成立,以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施以強暴、脅迫、藥 劑、催眠術或他法,致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為構成要件 。所稱「致使不能抗拒」係指行為人所施之強暴、脅迫等不法行為,在事 實上,已達於使被害人無法抗拒或不能抗拒之程度之謂。原判決認定上訴 人見保險櫃內尚有金錢,頓萌不法所有意圖,除強取被害人袁祥峻手中現 金約二萬元外,又強將袁祥峻推倒,使其不能抗拒,再將保險櫃內之十萬 餘元全部強行取去,計取走十三萬一千三百元云云。依原判決認定之事實 ,上訴人強將袁祥峻推倒,是否即能致被害人袁祥峻達於無法抗拒或不能 抗拒之程度,非無疑問。
|
|
裁判案由:
瀆職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9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按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條第二項、第一百三十一條第一項之瀆職罪,均係侵 害國家法益之犯罪,其犯罪之被害人為國家而非個人,故個人對於觸犯上 開法條規定之犯罪行為人,不得提起自訴。被告等涉嫌瀆職,本不得提起 自訴,上訴人對之提起自訴,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三十四條之規定,自應 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
|
裁判案由:
瀆職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8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依法令或本於法令之處分,負有行為之義務而不為者,得由該管行政官署 或命第三人代執行之,向義務人徵收費用,行政執行法第三條規定至明。 準此以言,彰化縣政府與經濟部工業局於前揭公告期限屆滿後,以上訴人 等違反前引土地法之規定,指示案外人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代執行,並 由被告王東明、潘丁白負責現場指揮及處理,從形式上觀察,並無違背前 述行政執行法之規定。綜上所述,被告等之行為係依法令之行為,揆諸刑 法第二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應為不罰。又其既係協同彰化縣政府為代執 行之處分,亦難認其主觀上有犯罪之故意,自不得論以刑法第三百五十三 條、第三百五十四條、第三百零四條之罪。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8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按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九 條第十二款定有明文。本件檢察官係以上訴人等所為,係犯刑法第三百零 二條第一項、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並有牽連犯之適用。然原判決竟 對強制罪部分,置而不論,顯有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7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5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按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仍不外以強暴、脅迫為 手段,如其目的在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則此項使人行 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應為剝奪人行動自由之高度行為所吸收 ,逕依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論罪,又在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中,如並有 恐嚇危害安全行為,自屬包含於妨害行動自由之同一意念之中,而視為剝 奪行動自由之部分行為,不發生所謂低度之恐嚇危害安全罪,為高度之剝 奪行動自由罪所吸收之問題。
|
|
裁判案由:
盜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5 月 06 日
裁判要旨:
取回質物手錶部分,因盧建隆已將其所有手錶向林順福質借金錢,被害人 於受償前並無返還質物之義務,上訴人等,竟以脅迫方法取回質物手錶, 則犯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以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之強制罪。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4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關於財產上犯罪,所定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之意思條件 ,即所稱之「不法所有之意圖」,固指久缺適法權源,仍圖將財物移入自 己實力支配管領下,得為使用、收益或處分之情形而言。然該項「不法所 有」云者,除係違反法律上之強制或禁止規定者外;其移入自己實力支配 管領之意圖,違背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以及逾越通常一般之人得以容忍 之程度者,亦包括在內。賭博行為有悖乎公序良俗,殆無疑義;若在公共 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賭博財物,又屬懸為厲禁之犯罪行為,刑法第二 百六十六條第一項定有處罰明文。而賭博行為所得之賭資,在民事法上, 屬於自然債務,債務人拒絕給付時,債權人若以之作為訴訟上請求給付之 標的,既不得准許;其在刑事法上當亦屬不法原因而取得之所謂「債權」 ;而此項「權利」既非具備適法之權源,亦即不受法律之保護,如行為人 為實現對該項「權利」( 或財物之管領、支配)以恐嚇方法施之於對方(即 因不法原因而負給付「義務」之他方) ,使其心生畏怖者,殊不能謂其不 該當於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條第一、二項之恐嚇罪。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4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查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其所保護之法益 均為被害人之自由,而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仍不外以強暴、脅迫 為手段,其罪質本屬相同,然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法定刑,既較第三百 零四條第一項為重,則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縱其目的在使人行 無義務之事,仍應逕依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論罪,並無適用第三百零四條 第一項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4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查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五條之罪所 保護之法益均為人之行動自由,罪質相同,而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法定 刑較其他二非為重,且處罰之範圍包括私行拘禁及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 行動自由,所謂非法方法包括強暴、脅迫、恐嚇等情事在內。本件原判決 既認定上訴人李冠宏夥同林嘉等人,共同基於妨害自由之犯意聯絡於先, 則其恫嚇萬碧玲若報警即殺伊全家,致使心生畏懼,繼而強押萬女上車, 剝奪其行動自由,同時脅迫其替男友還債,行無義務之事,自係包含於妨 害萬女行動自由之同一犯意中接續實施,雖合於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 以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第三百零五條以日害生命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 害於安全之犯罪構成要件,但此兩個動作應視為以非法方法剝奪行動自由 之部分行為,合併成為一個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罪,即祇成立實 質上之一罪,應依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論處,不另論其他兩罪。 刑法第五十五條所謂一行為觸犯數罪名,係指對於該數罪同時有各別之犯 意,而藉一個行為以達成而言。
|
|
裁判案由:
違反選舉罷免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3 月 05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共同正犯以具有犯意之聯絡,行為之分擔為要件,潘輝全與該二 十餘名成年群眾間如何具有犯意之聯絡及行為之分擔,不僅原判決事實欄 未有明確之認定記載,且其證據為何?復未於理由有所說明,揆之刑事訴 訟法第三百十條第一款之規定,與判決法定程式亦屬有違。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2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之罪,其所保護之法益均 為被害人之自由,而私行拘禁,仍不外以強暴、脅迫為手段,其罪質本屬 相同,惟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法定刑,既較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為重, 則以私行拘禁之方法妨害人自由,縱其目的在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 人行使權利,仍應逕依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論罪,並無適用第三百零四條 第一項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盜匪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12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而採證認事,乃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原審參酌證人陳介永、謝金鳳、告訴 人林振謙所供情節及被告犯罪經過為綜合判斷,認定被告主觀上並無不法 所有意圖,已詳細說明其理由,此項證據證明力之判斷,難謂與經驗法則 有違。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5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概括規定,故行為人 具有一定目的,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除法律別有處罰較重之 規定 (如略誘及擄人勒贖等罪) 應適用各該規定處斷外,如以使人行無義 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為目的,而其強暴脅迫已達於剝奪人之行動自由 之程度即祇成立本罪,不應再依同法第三百零四條論處。
|
|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5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恐嚇取財行為,不限於以將來惡害通知被害人,即以現實之強暴脅迫為手 段使被害人交付財物,若未至使被害人達到不能抗拒之程度者,仍應論以 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條恐嚇取財罪,固為本院最近之見解,上訴人等以強暴 脅迫為手段使被害人交付財物,是否已達到使人不能抗拒之程度,要與上 訴人應成立何項罪名有關。
|
|
裁判案由:
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5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查非常上訴審應以原判決所確認之事實為基礎,如依原判決所確認之事實 ,其適用法律並無違誤,縱原確定判決因重要證據漏未調查,致所確認之 事實發生疑義,除合於再審條件應依再審程序救濟外,非常上訴審無從進 行調查未經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其適用法律有無違背,即屬無憑判斷 。因之,以調查此項事實為前提之非常上訴,自難認為有理由。
|
|
裁判案由:
盜匪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4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概括的規定,故行為 人具有一定之目的,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除法律別有處罰較 重之規定 (例如略誘及擄人勒贖等罪) ,應適用各該規定處斷外,被告既 係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為方法,以達成妨害人行使權利之目的, 其妨害人行使權利之低度行為,自應為剝奪人行動自由之高度行為所吸收 ,僅成立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之剝奪人行動自由罪,並無適用刑法第 三百零四條第一項妨害人行使權利罪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4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第一項之罪,係為保護公眾往來交通安全而設,故其 所謂陸路,當然指可供公眾往來之陸路而言,若其損壞、雍塞非供公眾往 來之陸路,尚難以本罪論擬。
|
|
裁判案由:
恐嚇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4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四條之強制罪,係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 行使權利而成立,此種妨害他人意思活動自由之行動,若已合於刑法上特 別規定者,即應逕依各該規定論處,而不再成立本罪(本院二十八年上字 第三八五三號、三十二年上字第一三七八號判例參見)。 其行為除妨害人之意思活動自由外,顯然尚有不法所有意圖,應已構成刑 法第三百四十六條第一項之恐嚇取財罪,乃原審未詳審酌遽予變更檢察官 以被告係犯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條第一項之罪之起訴法條,論以刑法第三百 零四條之強制罪刑,其判決自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背法令。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2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二條之妨害自由罪,係妨害他人自由之概括規定,故行為人 具有一定目的,以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除法律別有處罰較重之 規定,應適用各該規定處斷外,如以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 利為目的,而其強暴、脅迫復已達於剝奪人行動自由之程度,即應依本條 之罪論處,無論以同法第三百零四條強制罪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1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經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檢驗結果,認手槍具殺傷力,子彈可供上述槍 枝裝填使用,彈匣適合上述槍枝裝填,有該局七九、十一、十三刑鑑字第 四四一八六號鑑驗通知書附卷可稽,前述槍彈可供軍用,無庸置疑。上訴 人未經許可無故持有槍枝部分係犯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第四項之 無故持有手槍罪,意圖供犯罪之用而持有可供軍用之子彈部分,依槍砲彈 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十三條之一規定,則應論以較重之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 意圖供犯罪之用而持有子彈罪。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2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公務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1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按因賭博而生之債權,法律上並無訴權存在,警察人員自不得假藉公權力 為賭徒追討賭債,乃竟以法辦相要脅,迫使黃政渠就範,出出立切結書分 期償還并簽發本票,其非脅迫而何?
|
|
裁判案由:
盜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1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原判決既在事實欄認定上訴人共同毆打陳義芳致其肘、膝、腹、足多處受 傷,顯非實施強暴奪取財物時造成之傷害,則傷害與強盜行為間即有方法 結果之牽連關係,而此部分又經陳義芳表示告訴,自應併予審究,竟於理 由欄復記載「傷害陳義芳之行為,為其實施盜匪行為之部分行為,不另論 罪」,難謂無事實與理由自相矛盾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1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按一般債務人避債之方法,多採迴避債權人或藉故拖延等方式,是被害人 倘非確遭上訴人等挾持上車並妨害其行動自由,則於台北市衡陽路美而香 餐廳內簽蓋委託書、保管條後,即可脫身離去,殊無再願同往之理。
|
|
裁判案由:
背信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0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公司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項規定有限公司不得減少其資本總額,故股東不 得退股,蓋如允股東退股,勢將減少公司資本總額,自與上開規定有違, 依公司法第十條第二項規定,主管機關得訂定期限命其改正、處公司負責 人罰鍰或命令解散。 被告以轉讓上訴人出資予人頭之方法,達使上訴人違法退股之目的,其涉 及之偽造文書行為,是否足以生損害於主管機關對公司之監督,原審未細 心勾稽,遽認不成立偽造文書罪,尤有可議。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0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三百零四條第一項及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所保護之法益,均為被害 人之自由,被告既已使用脅迫恐嚇方法,致使陳月英不敢離去,同意留宿 ,雖其目的,在使陳女留宿行無義務之事,但陳女似已因其脅迫恐嚇,而 失去行動自由,果屬如此,是否應逕依刑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一項論罪,不 無研究之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