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第276條
過失致人於死罪
1.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裁判案由:
加重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108 年 03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參與犯罪組織與加重詐欺行為從一重論處加重詐欺罪名,應依組織犯罪防 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規定,一併宣告刑前強制工作,茲分述如下: (一)從罪刑相當、罰當其罪原則立論 1.刑事審判旨在實現刑罰權之分配正義,故科刑應符合罪刑相當原 則,使輕重得宜,罰當其罪。我國刑事法採刑罰與保安處分雙軌 之立法體制,犯罪之處遇,除處以刑罰外,另針對具有危險性格 之行為人,施以各種保安處分,以期改善、矯治行為人之偏差性 格,確保社會安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規定: 「犯第一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其期間為三年。」即本於特別預防之目的,針對組成具有持續 性、牟利性之有結構組織的成員,施以強制從事勞動,培養其勤 勞習慣、正確工作觀念,習得一技之長,期能重返社會自力更生 ;亦寓有一般預防之刑事政策,明確向社會大眾傳達國家懲治組 織犯罪決心的訊息,具有消泯犯罪組織及有效遏阻組織犯罪發展 之功能,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所必要。 2.在憲法罪刑相當原則之框架下,對於犯罪行為之評價,不論過度 或不足,均為所禁,唯有適度評價,始能對法益之侵害為正當之 維護。其於想像競合之例,所犯各罪自仍受評價,而成為科刑一 罪;至其所對應之刑罰,則係各該評價一罪之數法定刑,而成為 一個處斷刑。是以,行為人所犯參與犯罪組織與首次犯加重詐欺 罪,有想像競合犯之關係,雖應從一重之加重詐欺罪處斷,惟因 輕罪之參與犯罪組織罪,其對社會所造成之危害與威脅甚鉅,較 之重罪多出了強制工作之保安處分,用以補充刑罰之不足,以收 刑事懲處與教化矯治之雙重效果,期以協助習於不勞而獲之行為 人再社會化,實現刑罰保護社會安全之職責。此項保安處分措施 除有後述 3. 之情形,法院無裁量之權,自仍應在加重詐欺罪法 定刑下一併被評價,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規定 宣付刑前強制工作,始符責罰相當,罰當其罪。否則,勢必將發 生同樣涉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1 項之參與犯罪組織 罪,不法內涵較輕者(僅犯參與犯罪組織單純一罪),需諭知強 制工作,而不法內涵較重者(如本案之裁判上一罪),反而不須 諭知強制工作之不公平現象,不惟有評價不足、重罪輕罰之失衡 情形,更無異使民國 106 年 4 月 19 日修正公布之組織犯罪 防制條例將參與詐欺集團納入犯罪組織之立法不具意義,致使補 充刑罰之強制工作規定形同虛設,有違立法本旨。 3.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1 項但書規定:「參與情節輕微 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第 8 條第 1 項前、中段亦規定: 「犯第三條之罪自首,並自動解散或脫離其所屬之犯罪組織者, 減輕或免除其刑;因其提供資料,而查獲該犯罪組織者,亦同」 ,已針對罪責評價上輕微者,及自首或提供司法協助,而有悔悟 之具體表現者,賦與法院免除其刑之裁量權,於此類情形,刑罰 既經免除,用以補充刑罰不足之強制工作,自無所依附,無從宣 付,故個案在符合上開情形下,即得僅就其所犯與之有裁判上一 罪之加重詐欺罪論科,以為調和,俾無違憲法第 8 條人民身體 自由之保障及第 23 條比例原則。 (二)從重罪科刑之封鎖作用以觀 1.刑法第 55 條關於想像競合犯之規定,係將「論罪」與「科刑」 予以分別規範。就「論罪」而言,想像競合犯侵害數法益皆成立 犯罪,犯罪宣告時必須同時宣告數罪名,但為防免一行為受二罰 之過度評價,本條前段規定為「從一重處斷」,乃選擇法定刑較 重之一罪論處,非謂對於其餘各罪名可置而不論。從「科刑」而 言,想像競合犯觸犯數罪名,本質上應為雙重或多重之評價,基 於罪刑相當原則,95 年 7 月 1 日施行之本條但書遂增列就 所一重處斷之重罪,「不得科以較輕罪名所定最輕本刑以下之刑 」,適度調和從一重處斷所生評價不足,此即所謂重罪科刑之封 鎖作用,亦即科刑之上限係重罪之最重法定刑,下限則為數罪中 最高的最輕本刑,以防免科刑偏失。因此,法院於決定想像競合 犯之處斷刑時,雖以其中最重罪名之法定刑,作為裁量之準據, 惟具體形成宣告刑時,仍應將輕罪之刑罰合併評價在內,否則, 在終局評價上,無異使想像競合犯等同於單純一罪。 2.實則,重罪科刑封鎖作用早為實務所援用,本院 65 年度第 7 次刑庭庭推總會決議(二)闡釋,未取得合法醫師資格擅自執行 醫療業務而致人死亡者,其行為依 56 年公布之醫師法第 28 條 第 2 項規定,構成刑法第 276 條第 2 項之業務上過失致人 於死罪(最重法定本刑為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惟科刑時,不 應低於醫師法第 28 條第 1 項所定之刑(即最輕法定本刑為 1 年有期徒刑)。因是,上開增列但書規定,係將實務操作結果予 以明文化,其乃憲法罪刑相當原則之具體展現,本無待法律規定 ,亦與罪刑法定無涉,自不能因法律規定不完備,祇規定封鎖輕 罪中最高的最輕本刑,即據以否定輕罪中併科主刑、從刑或保安 處分之論科。 3.亦即,此種封鎖作用,在輕罪中有併科主刑、從刑或保安處分者 ,基於責罰相當原則,亦應不受影響,仍得併科,始符從一重處 斷之立法本旨,否則,無異鼓勵行為人犯重罪以博取輕罰,也不 應將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罪名,因屬不同刑罰法律,即為不同 之處斷,始符衡平。此在刑法第 55 條修正前,本院 79 年台上 字第 5137 號判例,即謂上訴人以一行為同時觸犯懲治走私條例 第 2 條之 1 第 1 項及臺灣省內菸酒專賣暫行條例第 37 條 第 5 款二罪名,應依刑法想像競合犯規定從一重之銷售走私物 品罪處斷,其違反臺灣省內菸酒專賣暫行條例規定經查獲之菸酒 ,應依該條例第 40 條第 1 款之規定宣告沒收。即是輕罪中有 刑法沒收新制修正前之沒收從刑,在重罪科刑時應一併被封鎖之 適例,更遑論刑法第 55 條修正之後,包括輕罪中有保安處分者 ,尤應有其適用,庶符法律規定從一重處斷之原旨。 (三)從法律能否割裂適用而言 1.所謂法律不能割裂適用一詞,係源自本院 27 年上字第 2615 號 判例:「犯罪在刑法施行前,比較裁判前之法律孰為有利於行為 人時,應就罪刑有關之一切情形,比較其全部之結果,而為整個 之適用,不能割裂而分別適用有利益之條文。上訴人於民國二十 四年三月間,連續結夥三人以上攜帶兇器搶奪,原判決關於連續 部分,適用舊刑法第七十五條,而於其所犯搶奪罪之本刑部分, 則適用裁判時之刑法,其適用法則,自屬不當。」而來。此一判 例意旨中段文字所指「不能割裂而分別適用」等語,經實務擴大 適用的結果,除新舊法之比較外,其於科刑時,亦有所謂法律不 能割裂適用之說。實則,基於案例拘束原則,此一判例意旨原侷 限在法律修正而為罪刑新舊法之比較適用時,須考量就同一法規 整體適用之原則,不可將同一法規割裂而分別適用有利益之條文 ,始有其適用。況參之 24 年上字第 4634 號判例意旨,於為新 舊法比較時,僅應就罪刑有關之共犯、未遂犯、連續犯、牽連犯 、結合犯以及累犯加重、自首減輕、暨其他法定加減原因、與加 減例等一切情形,綜其全部之結果,而為比較(本院 95 年度第 8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同此意旨)。至於易刑處分、緩刑、保安 處分等,則均採與罪刑為割裂比較而分別適用有利益之條文。 2.以保安處分為例,本院 96 年度第 3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一) 即認為:「民國九十五年七月一日起施行之刑法第九十一條之一 有關強制治療規定,雖將刑前治療改為刑後治療,但治療期間未 予限制,且治療處分之日數,復不能折抵有期徒刑、拘役或同法 第四十二條第六項裁判所定之罰金額數,較修正前規定不利於被 告。」因是,於 95 年 7 月 1 日刑法修正前犯刑法第 222 條之強制性交罪者,於新法施行後裁判時,關於罪刑部分之比較 適用,即應適用有利於行為人之新法(法定本刑從舊法之無期徒 刑、7 年以上有期徒刑,修正為 7 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屬於 保安處分之強制治療,依上開決議,則修正前舊法之刑前治療為 有利於行為人。此即在新舊法比較時,保安處分與罪刑法律割裂 適用之案例。 3.由是觀之,法律適用本來就沒有所謂「一新一切新,從舊全部舊 」的不能割裂關係存在。27 年判例所指不能割裂而分別適用有 利益之條文,在罪刑與保安處分之比較適用上,既已產生破窗, 而有例外,則所謂「法院就同一罪刑所適用之法律,無論係對罪 或刑(包括主刑、從刑、或刑之加重、減輕與免除等項)或保安 處分,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均應本統一性或整體性之原則,予以 適用」云云,就保安處分而言,即有誤會。基於罪刑相當原則, 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處斷之結果,其輕罪相關保安處分之條文自不 能置而不論。 4.本院 108 年度台上字第 47 號判決即謂「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規定:犯第 1 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前,令入 勞動場所,強制工作,其期間為 3 年。原判決認被告此部分係 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1 項後段之參與犯罪組織罪、 刑法第 339 條之 4 第 1 項第 2 款之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 取財罪。雖依刑法第 55 條想像競合之規定,從一重之三人以上 共同犯詐欺取財罪處斷。然既論以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1 項後段之參與犯罪組織罪,即應有該條第 3 項之適用」。況 所謂應本於整體性原則,不得任意割裂之源頭,既來自於 27 年 之判例,但該判例所指之罪刑新舊法比較,如保安處分再參與一 併為比較時,實務已改採割裂比較,分別適用有利益於行為人之 法律,則想像競合犯之科刑,自亦無由再援引上開不能割裂適用 之判例意旨,遽謂「苟所宣告之罪名係加重詐欺罪,縱與之有想 像競合犯關係之他罪,係屬參與犯罪組織之罪,亦不能割裂適用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規定宣付保安處分之餘地」 之可言。本院 97 年度台上字第 4308 號判決,與本件案例事實 不同,不能比附援引。 (四)綜上所述,參與犯罪組織與加重詐欺行為從一重論處加重詐欺罪名 者,無論從憲法罪刑相當原則、刑法重罪科刑之封鎖作用抑或實務 之法律能否割裂適用等面向以觀,均應依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規定,一併宣告刑前強制工作,方符法之本旨。原判決 以王○紳等 5 人此部分所為,因想像競合犯從一重依刑法加重詐 欺罪處斷之結果,認無從割裂而適用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規定諭知 強制工作,揆之前開說明,所持法律見解已難謂無誤,造成評價不 足、重罪輕罰之不合理現象,其適用法則自屬違背法令。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9 月 05 日
裁判要旨:
對於具保證人地位者之不作為結果加以責難之可罰性基礎,在於不作為與 作為具有等價性。而刑法對於不作為犯之處罰,並非僅在於不履行作為義 務,還須考慮如予作為,能否必然確定防止結果發生,而非無效之義務, 以免僅因結果發生之「可能性」,即令違反作為義務之不作為均負結果犯 罪責,造成不作為犯淪為危險犯之疑慮。從而,必行為人若履行保證人義 務,則法益侵害結果「必然」或「幾近」確定不會發生,始能令之對於違 反作為義務而不作為所生法益侵害結果負責,且此所謂「必然或幾近確定 」可以避免結果不發生,應由檢察官負舉證責任。原判決根據中區勞檢所 勘查研判結論及卷存相關事證綜合判斷,認定被告依其職務,縱有排除現 場道路濕滑泥濘、設置護欄或相關警告標誌等作為義務,然案發時本件混 凝土車已迴轉並調轉車頭完畢,仍因實際載重超載達近 2 倍之多而滑落 山坡,被害人因而成傷致死,非被告能避免,無足認此部分作為義務之違 反與被害人死亡結果間有相當因果關係,業依案內資料,逐一剖析論述, 尚無不合。檢察官上訴意旨並未對於何以足認被告若履行本件工區銜接路 面清潔、排除濕滑泥濘、設置護欄等作為義務,即必然或幾近確定結果不 會發生之依據,根據案內資料詳為舉證說明,僅就原判決已經論斷之事項 持不同見解,任意爭執並為指摘,難認有據,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
|
|
裁判案由:
傷害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8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一)正當防衛係屬遭受他人現在不法侵害時所得主張之權利行為,此等 權利之行使亦受到「權利不得濫用」之一般法律原則所限制。若行 為人所遭受之現在不法侵害係因可歸咎於行為人自身之行為所導致 ,且行為人本即能預見自身行為可能導致侵害之發生時,為免濫用 正當防衛權,暨基於所防衛的法秩序必要性較低之考量,其防衛權 自應受到相當程度之限制。亦即此時行為人應優先選擇迴避所面臨 之侵害,僅在侵害無迴避可能性時始得對之主張正當防衛。 (二)潘○宇與陳○中因毒品交易發生爭執,潘○宇持槍朝陳○中擊發空 包彈數次後,即騎機車離開現場,被告 3 人即由劉○弘駕車在後 高速追逐,企圖將潘○宇攔停質問。縱使潘○宇見被告 3 人所駕 車輛即將追上而有疑似掏槍並作勢開槍之動作,被告 3 人對此應 可先予以迴避,究不得於未有任何迴避之情形下,逕自實行「防衛 之行為」。而以案發當時客觀情狀,被告 3 人僅需減速放棄追逐 即可立即迴避潘○宇之反制行為,其等捨此不為,反以高速衝撞潘 ○宇所騎機車,使其人車倒地而傷重死亡,自無所謂正當防衛或誤 想防衛可言。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12 月 01 日
裁判要旨:
重傷害定義的適用與涵攝既使用如此多的不確定法律概念,而使標準不明 的情況,基於罪刑法定原則,應儘可能透過類型化使其明確化。為與醫學 機能觀點相互對應,並提出一般性的適用標準,有關「毀敗或嚴重減損一 肢以上之機能」的認定,「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及衛生福利部所訂 定的身心障礙者鑑定表所為的殘障鑑定,雖不得作為唯一的認定標準,但 該鑑定表所作的分類與判斷標準,仍不失作為建立類型化的參考準據。參 照身心障礙者鑑定表的規定,「肢體障礙」依其嚴重程度可分為三類:重 度、中度及輕度,並區分上肢、下肢而有不同的肢體障礙判斷標準,其中 的「輕度肢體障礙」即相當於刑法上所謂的「嚴重減損」標準。而依照身 心障礙者鑑定表的判定,在上肢部分,不僅「一上肢的拇指及食指欠缺或 機能全廢者,或有顯著障礙者」、「一上肢三指欠缺或機能全廢或顯著障 礙,其中包括拇指或食指者」、「兩上肢拇指機能有顯著障礙者」屬於「 輕度肢體障礙」,「一上肢機能顯著障礙者」也應包括在內;至於在下肢 部分,「一下肢自踝關節以上欠缺者」、「一下肢的機能顯著障礙者」、 「兩下肢的全部腳趾欠缺或機能全廢者」、「一下肢的股關節或膝關節的 機能全廢或有顯著障礙者」,均屬於「輕度肢體障礙」,都相當於刑法上 所謂的「嚴重減損」標準。前述身心障礙者鑑定表的判定標準,即與我國 司法實務:「第二指為手之一部,因傷害結果,不能伸屈自如,雖與手之 機能有關,然僅係該指喪失活動力,尚非毀敗全肢之機能」、「手之作用 全在於指,上訴人將被害人左手大指、食指、中指砍傷斷落,其殘餘之無 名指、小指即失其效用,自不能謂非達於毀敗一肢機能之程度」的見解, 相互吻合。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2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課予汽車駕駛人應注意兩車併行間隔之義務,無非係為避免發生碰撞,危 及人車安全,在對於碰撞結果具有預見可能性及迴避可能性之情況下,課 予駕駛人注意併行間隔之責任。參酌上開信賴原則,解釋上對於兩車併行 間隔應負注意義務者,應係指對於危險結果之發生具有預見及迴避可能性 之汽車駕駛人而言,倘併行狀態係由其中一車所造成(如加、減速或切入 另一車道而造成兩車併行等),而他車駕駛人對此危險歷程及結果,客觀 上不能或難以預見時,則要無對於他車駕駛人同樣課以此注意義務之餘地 。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12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由於不純正不作為犯構成要件中因果關係之判斷,係屬假設擬制,因而於 刑事訴訟法具體適用時,有利被告推定即有其適用,因此,若結果的客觀 不可避免性難以確定時,即不應再展開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構成要件該當之 判斷。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10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過失犯罪中行為人對特定危險是否有客觀之注意義務,應參酌專業分工法 理及專業技術成規,並考慮行為人在特定時空所處之實際情況以定之。又 ,注意義務係指每 1 個人對於法律所禁止之法益侵害結果之發生,應注 意避免之義務,適用於一般具有因果相關之人。而注意義務之來源,除刑 法、其他法規、行政處分外,尚包括契約在內,故民法第 148 條有「行 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之規定。且在交易習慣上 ,對於自己之契約行為,可能引起對他人法益侵害之附隨性之危險情節, 亦有盡一般安全注意義務之責。又,行為人履行內在之注意義務(即以 1 個具有良知與理性而小心謹慎之人,處於與行為人同一樣之情狀下,所能 具有之內在注意),必須進而履行外在之注意義務,其行為始不具行為不 法,所謂「外在的注意義務」,乃指行為人基於對其行為之危險方式與危 險程度之認識與預估,進而為達到避免發生構成要件該當結果之目的,所 應保持之注意。「外在的注意義務」,尚包括查詢或蒐集為了履行注意義 務所不可或缺之資訊。亦即行為人於實施危險行為之前,對於避免該危險 所必要之知識、技能、經驗等等,必須即時探詢、學習或設法獲得。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04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按凡有審理事實職權之法院,均得依其職權諭知緩刑,第二審以判決駁回 上訴時,當然得諭知緩刑,無待明文之規定,有司法院院字第七九一號解 釋可資參照。查被告肇事逃逸部分,原判決以被告就此部分之上訴為無理 由,而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六十八條規定,駁回其上訴,又因被告犯該罪 所處有期徒刑一年,符合刑法第七十四條第一項第一款所規定情形,認以 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併適用同條第二項第三款,宣告附負擔之緩刑,經核 於法尚無不合。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2 年 11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依勞工安全衛生法(102 年 7 月 3 日修正公布為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2 條第 2 項規定:本法所稱雇主,謂事業主或事業之經營負責人,以本 件被告而言,其僅是因一時工作上之需而臨時僱用被害人擔任其所借來之 挖土機司機,以搬運樹木及整修產業道路等工作,就此被告是否得認屬勞 工安全衛生法第 2 條第 2 項所稱之「雇主」,而應依勞工安全衛生法 第 23 條第 1 項規定對被害人施以從事工作及預防災變所必要之安全衛 生教育、訓練,已非無疑;而查一般人一時因工作之需而臨時僱用他人擔 任特定之工作,所須對該受僱人施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應是該受僱人所 屬之雇主,以一般人既係臨時僱用他人,試問又如何對臨時僱用之人訂定 安全衛生工作守則及如何對該受僱人施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又如何苛求 或規範一般人僱用他人擔任特定之工作前,須先行對所僱用之人訂定安全 衛生工作守則及施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後,始得令該受僱人從事所預定之 工作。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04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對於犯罪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而不防止者,與因積 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刑法第 15 條第 1 項定有明文。所稱法律上有防 止結果發生之義務者,即是學說上所謂的居於「保證人地位」之人。而保 證人地位之類型,則有因對特定法益之保護義務者,包括依法令的規定負 有保護義務之人、自願承擔保護義務之人、生活共同體或危險共同體之組 成員、公務員或法人機關之成員,及因對特定危險源之責任,包括為危險 前行為之人、對於危險源負有監督或看管義務之人、商品製造者等。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2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2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2 月 0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保護生命、身體法益之各罪,均係以「人」作為行為客體,相對於 此,刑法對於「胎兒」生命之保護,則另設墮胎罪章,亦即僅有墮胎罪章 係規範「胎兒」為行為客體,除墮胎罪之外,對於「胎兒」之利益侵害, 均無由構成刑法上其他之罪。至於刑法上「人」與「胎兒」之區分,在學 理上雖有不同之標準,但因本件被告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行為 時點,無論依何種看法,其子胡○○顯然均在「胎兒」之階段,從而,本 件被告行為時,其子胡○○尚非屬刑法殺人或傷害罪章中所保護之行為客 體。進步言之,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刑法第 1 條前段定有明文,由此可知,刑法係以行為人行為當時所為之行為內容 作為非難之對象。本件被告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行為,雖確實 導致其子胡○○於活產出生後,即因甲基安非他命中毒而死亡,其間之因 果關係足堪認定,已如前述,但被告「行為時」即其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 安非他命之時,其子胡○○既尚屬「胎兒」,則其行為自不該當殺人或傷 害罪章中殺「人」或傷害「人」之客觀構成要件,而無法對被告以刑法殺 人或傷害罪章之刑責相繩。 裁判法院: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
|
裁判案由:
義務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6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因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7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6 月 30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5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5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5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五條係就雇主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與措施為規定,違反 該條第一項規定致發生同法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之職業災害者,應負 同法第三十一條之刑事責任。又勞工安全衛生法第十七條係就原承攬關係 之原事業單位交付承攬或再承攬之告知義務為規定,另同法第十八條係就 原事業單位之責任為規定,如違反第十七條、第十八條,依同法第三十四 條規定應科以行政罰鍰;是如為承攬關係之原事業單位,而非被害勞工之 雇主,雖因「共同作業」之關係而負有同法第十七條及第十八條規定之注 意義務,其違反上開注意義務,只生同法第三十四條之行政處罰責任,並 不負同法第三十一條之刑事責任。但勞工安全衛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 ,亦屬依法律之規定所科予雇主、事業單位及其負責人之注意義務,原事 業單位將事業交付承攬,且有「共同作業」時,應負上開二條規定之注意 義務,原事業單位負責之人如有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致「共同作業 」之勞工發生死傷,自應負刑法過失之責任。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4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4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1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1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九十條規定:「雇主對於起重機具之吊鉤或吊具 ,應有防止吊舉中所吊物體脫落之裝置。」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五條第一項 第四款亦明定:「雇主對左列事項應有符合標準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 …四、防止採石、採掘、裝卸、搬運、堆積及採伐等作業中引起之危害。 」故雇主對於勞工有提供必要安全衛生設備與措施,以防止因職業所引起 危害之法定義務。是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之罪,乃規範企業 主對物之設備管理疏失,或對從業人員之指揮、監督教育有不當及疏失, 致職工發生死亡災害之監督疏失責任。亦即事業單位之工作場所負責人, 對於除去其工作場所之不安全因素,提供安全之工作場所,負有監督及注 意義務,且此項注意義務係由雇主承擔,不得任意轉嫁他人。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1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4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4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1 月 06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車輛之分類等事項之規則,係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道路交通管理處 罰條例第九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至明;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一條並規定: 「本規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九十二條第一項規定訂定之。」足見 交通部亦為車輛分類主管機關之一,得對車輛屬類發布釋示。卷附交通部 九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交路字第○九六○○五八六一八號覆原審法院函 ,謂原審函詢之「聯結車之板車」,應為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二條第一項 第九款所稱之「拖車」(即指由汽車牽引,其本身無動力之車輛)等語, 乃交通主管機關就其權責範圍內之事項所為之函釋,原判決據以認定上訴 人等停放在系爭道路之板車,即屬上引規定之「拖車」,於法洵屬有據。 原審未傳喚該主辦函釋之承辦人到庭說明,無違調查證據之必要性,自與 調查職責未盡之違法情形不相當。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9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5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4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9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9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8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8 月 17 日
|
裁判案由:
重利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7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6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5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4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4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殺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4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3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3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3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所謂之業務,係指反覆同種類之行為為目的之 社會活動而言,且一人不以一種業務為限,其所兼職任何一業務因不慎有 致人於死之行為,仍應負上開法條之罪責。被告自陳其肇事當時係國花通 運股份有限公司僱用之營業大客車司機,駕駛遊覽車,復於第一審供稱: 「我從退伍後(民國八十三年始),都從事職業駕駛工作,包括聯結車、 營業大客車,八十三年開始開欣欣客運半年多,後來開貨櫃車二年多,也 有開違規拖吊車,遊覽車」,被告既以駕車為業,駕駛汽車乃屬基於其以 駕駛汽車為業之社會地位,反覆同種類行為為目的之社會活動之一,自應 負業務上注意義務,並不問其駕車時間、目的及車輛種類(大、小、客、 貨車)而有異,縱於本件肇事當時係駕駛自用小客車搭載友人出遊,能否 謂非屬其駕駛業務之行為,即非無推求之餘地。原審未斟酌及此,徒以被 告當時係駕駛自用小客車出遊,認非執行業務之行為,僅成立刑法第二百 七十六條第一項之過失致人於死及第二百八十四條第一項前段之因過失傷 害人罪,並未敘明被告既為職業駕駛人,如何因其駕駛汽車種類而異其責 任之依據及理由,自嫌理由欠備。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3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本件經送請台灣省車輛行車事故覆議鑑定委員會鑑定結果亦認:「被害人 夜晚酒精濃度過量駕駛自小貨車,行經彎道跨越分向限制線侵入來車道, 為肇事原因。被告無肇事因素」,有該鑑定委員會覆議意見書一份在卷。 另證人顏○○亦結證稱:「本件車禍覆議之結論認被告無肇事因素,最主 要是小貨車右前方破壞嚴重,聯結車是左前方大燈受損,聯結車停的位置 依警方繪製現場圖並無跨越中心線,小貨車有切入對方車道,依正常狀況 發現有車到緊急煞車要0.七五秒,但現場並無煞車痕,警方也無法判斷 ,若有緊急煞車會將雙黃線塵埃擦乾淨,但相片並無這種情形,根據這些 情形出席委員一致認定聯結車並無過失」等語。益證本件應係被害人行經 彎道跨越分向限制線侵入來車道所致,被告在遵行車道內行駛,應無過失 可言。末查原審再函詢台灣省車輛行車事故覆議鑑定委員會函覆稱:「相 驗卷四十、四十七頁照片示之輪胎痕,警方稱係周車(按指被告)前輪煞 痕,惟若是,則周車無法如照片所示,於短距離間即將車子拉正停於現場 相關位置(左側前後輪尚距分向限制線0.九公尺),故應非周車前輪煞 痕。且二車撞擊點:應在如相驗卷二十五頁下方照片所示(羅車與周車撞 及後反時針彈回時,其輪胎在周車行向車道上所留下之滑痕附近處)碰及 」。因認並無證據證明被告有侵入來車道或跨越雙黃線之情事,核與證據 法則並無違背。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2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9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9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5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1 月 26 日
|
裁判案由:
傷害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1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1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9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建築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9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9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8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4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2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1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2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駕車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罪及遺棄無自救力之人罪,二者之構成要件不同 ,且所侵害之法益,前者為社會之公共安全,後者為個人之生命、身體之 安全,亦屬有間。本件被告駕車肇事,致被害人受傷成無自救力之人後, 基於遺棄之犯意,而駕車逃逸之一個行為,係屬同時觸犯犯罪構成要件及 侵害法益均不相同之上述二罪,為想像競合犯。自不能認係同一犯罪構成 要件之一個犯罪行為,同時有數法條可適用之法規競合。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30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侵害屍體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肇事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所謂之牽連犯,係指行為人之二個以上行為,各該當於數個犯罪構 成要件,而其中一個以上之行為對於目的或原因之主行為,具有手段或結 果之牽連關係者而言。此二個以上之行為均須為故意之行為,其彼此間始 有所謂目的與手段,或原因與結果之牽連關係存在。若此數個行為均為過 失行為,或其中一行為為過失行為,另一行為為故意行為,其相互間即無 由形成目的與手段,或原因與結果之牽連關係,即不能成立牽連犯。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5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行為人如已盡注意之能事而仍發生事故,則為刑法第十二條行為非出於故 意或過失而不罰之問題,與行為之為違法,雖有犯罪形式而欠缺犯罪之實 質,法律上認為不構成犯罪 (刑法第二十一條至第二十四條) 之阻卻違法 事由不同。原判決認被告二人已盡注意能事而仍不免發生事故,謂有阻卻 違法之事由,其用詞及見解均有不當。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5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4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4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屋外供電線路裝置規則」係經濟部依電業法第三十四條訂定發布,其有 關架空電線與地面垂直間隔之規定,已有安全上之專業考量,在一般正常 情況下,符合該規則設置之電線,應足確保安全無虞。本件架空屋外高壓 供電導線之高度,符合該規則所定之基本垂直間隔,為原判決確認之事實 ,則設置機關或負有安全監督責任之被告,於不違反其客觀上防止危險結 果發生之注意義務下,在通常情形一般人俱應予以容認,而作適切之相應 行為,不致高舉導電物品行經電線下方,期能共維安全,自有正當之信賴 ;故被害人垂直持魚竿行經上開高壓供電導線下方,要屬其自身之危險行 為,不能令被告負過失責任。
編 註:
1.本則判例,依據最高法院民國 94 年 10 月 11 日 94 年度第 15 次刑 事庭會議決議,通過。 2.本則判例,依據民國 108 年 1 月 4 日修正,108 年 7 月 4 日 施行之法院組織法第 57 條之 1 第 2 項,其效力與未經選編為判例 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4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屋外供電線路裝置規則」係經濟部依電業法第三十四條訂定發布,其有 關架空電線與地面垂直間隔之規定,已有安全上之專業考量,在一般正常 情況下,符合該規則設置之電線,應足確保安全無虞。本件架空屋外高壓 供電導線之高度,符合該規則所定之基本垂直間隔,為原判決確認之事實 ,則設置機關或負有安全監督責任之被告,於不違反其客觀上防止危險結 果發生之注意義務下,在通常情形一般人俱應予以容認,而作適切之相應 行為,不致高舉導電物品行經電線下方,期能共維安全,自有正當之信賴 ;故被害人垂直持魚竿行經上開高壓供電導線下方,要屬其自身之危險行 為,不能令被告負過失責任。
編 註:
1.本則裁判,依據最高法院民國 94 年 10 月 11 日 94 年度第 15 次刑 事庭會議決議,選編為判例。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過失犯,祇須危害之發生,與行為人之過失行為,具有相當因果 關係,即能成立,縱行為人之過失,與被害人本身之過失,併合而為危害 發生之原因時,仍不能阻卻其犯罪責任。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2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2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1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之過失致人於死罪及過失傷害罪,係針對行為人應注意、能注意、而 不注意之過失行為予以非難,而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之肇事致人死傷 逃逸罪,則以處罰肇事後逃逸之駕駛人為目的,俾促使駕駛人於肇事後能 對被害人即時救護,以減少死傷,是該罪之成立祇以行為人有駕駛動力交 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之事實為已足,二者之立法目的及犯罪構成 要件截然不同,且駕駛人之肇事逃逸,係在其過失行為發生後,為規避責 任,而另行起意之另一行為,故行為人之過失犯行與其肇事致人死傷而逃 逸之行為,應屬併罰關係。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2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0 月 31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8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8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過失致人於死罪及同法第二百八十四條第一 項之過失傷害罪,係針對行為人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過失行為予 以非難,而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增訂之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之肇事 致人死傷逃逸罪,則以處罰肇事後逃逸之駕駛人為目的,俾促使駕駛人於 肇事後能對被害人即時救護,以減少死傷,是該罪之成立祇以行為人有駕 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之事實為已足,至行為人之肇事有 否過失,則非所問,二者之立法目的及犯罪構成要件截然不同。且駕駛人 之肇事逃逸,係在其過失行為發生後,為規避責任,乃另行起意之另一行 為,故行為人之過失犯行與其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之行為,應屬併罰關係 。而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肇事致人死傷逃逸罪,並不以被害人為無自 救能力人為必要,且在肇事致人死亡而逃逸之情形,無成立刑法第二百九 十四條第一項遺棄罪餘地,兩相比較,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肇事致人 死傷逃逸罪之構成要件,較同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項遺棄罪為寬,且前 者之法定刑度係參考後者而定,立法目的似有意將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 致人受傷而逃逸行為之處罰,以前者之規定取代後者之意,且就肇事致人 死亡而逃逸者,亦依該罪科以刑責,俾促使駕駛人於肇事後能對被害人即 時救護,以減少死傷。則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受傷,使陷於無 自救能力而逃逸之情形,該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固為同法第二百九十 四條第一項之特別規定,而應優先適用,然同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二項之 遺棄因而致人於死 (重傷) 罪,係就同條第一項之遺棄行為而致生死亡或 重傷之加重結果為處罰,為該遺棄罪之加重結果犯規定,是在駕駛動力交 通工具肇事致人受傷,使陷於無自救能力而逃逸之情形,倘被害人因其逃 逸,致發生客觀上能預見而不預見之重傷或死亡之加重結果者,自應對行 為人之肇事逃逸行為,論以該遺棄之加重結果犯罪責,而非同法第一百八 十五條之四肇事致人受傷逃逸罪所可取代。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8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上過失致人於死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鑑定人由審判長、受命推事 (法官) 或檢察官就下列之人選任一人或數人充之:一、就鑑定事項有特別知識經 驗者。二、經政府機關委任有鑑定職務者。」,又鑑定人應於鑑定前具結 ,其結文內應記載必為公正誠實之鑑定等語,復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 條所明定。卷查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台灣省 建築師公會就「博士的家」建築物倒塌案所做之鑑定報告書,係受台北縣 政府之委託所為,既非由法官或檢察官依法選任,且原審未命履行鑑定人 具結程序,其在程序上已欠缺法定條件,即難認為合法之證據資料。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6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6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5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5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5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因違反勞動檢查法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又汽車駕駛人無駕駛執照駕 車、酒醉駕車、吸食毒品或迷幻藥駕車、行駛人行道或行經行人穿越道不 依規定讓行人優先通行,因而致人受傷或死亡,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加 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八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八十六條第一項分別定有明文。原判決既認定被告酒醉駕車,因過失致 人於死,而應負刑事責任,竟漏未適用上揭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八十 六條第一項規定加重其刑,該部分判決,顯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公共危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1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汽車駕駛人,無駕駛執照駕車,酒醉駕車,吸食毒品或迷幻藥駕車,行駛 人行道或行經行人穿越道不依規定讓行人優先通行,因而致人受傷或死亡 ,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八十六條第一項,固定有明文。惟上開應依法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之規定 ,法條既明定汽車駕駛人於一定違規之情形 (如無駕駛執照駕車,酒醉駕 車) 駕駛汽車致人傷亡,依法應負刑事責任時,始有適用,換言之,係肇 事者在一定之違規情形下依法應負過失致人於死或過失傷害之刑事責任時 ,始有適用。而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 死傷而逃逸者之罪,其立法意旨係對一般動力交通工具駕駛人肇事致人死 傷而逃逸之處罰,旨在懲罰肇事逃逸,自無上開道路交通處罰條例第八十 六條第一項之適用。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1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八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汽車駕駛人,無駕駛執 照駕車、酒醉駕車、……,因而致人受傷或死亡,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 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依其文義觀察,係以無駕駛執照或酒醉之人駕 駛汽車,因過失致人受傷或死亡,應負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第二百七十 六條之過失傷害或過失致人於死罪責者,始有其適用甚明;至刑法第一百 八十五條之四之肇事逃逸罪,則在處罰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者,於肇事致人 死傷後而逃逸之行為,尚不在得依前揭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八十六條 第一項之規定加重其刑之範圍。 (裁判要旨內容由法源資訊整理)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1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一)現役軍人犯陸海空軍刑法或其特別法之罪,依軍事審判法之規定追訴審 判之,此觀軍事審判法第一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自明。 (二)陸海空軍刑法第七十六條第一項第五款規定:現役軍人犯刑法殺人罪章 之罪,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依各該規定處罰。查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 一項過失致人於死罪係規定於刑法第二十二章之殺人罪章內,被告為現 役軍人,其被訴本件犯罪,依首揭軍事審判法之規定,應由軍法機關依 軍事審判法規定追訴審判,普通法院對之並無審判權。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28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9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9 月 05 日
裁判要旨:
「一般公路汽車煞車距離、行車速度對照表」係交通主管機關參照美國西 北大學研究之「車速測定量規」,及國內外關於摩擦係數之資料所求出並 研訂之數據,以供汽車肇事時,鑑定之參考。依該對照表,可從汽車之煞 車距離,亦即在路面上所遺留煞車痕跡之長度,換算出行車速度。從而必 先有正確之煞車距離 (即煞車痕跡長度),方能依上開對照表,求出正確 之行車速度。本件依據證人即赴現場處理之警員蘇大吉所供,肇事現場並 無被告車輛之煞車痕跡;原判決亦認定,肇事現場無被告車輛之煞車痕跡 。但原判決卻以蘇信一之自用小客車被撞擊後,其金屬部分在地面所遺留 「刮痕」之長度,套入前揭對照表,據以計算被告大貨車之行車速度,並 認定被告未超速行駛,已有違誤。又一般公路與高速公路之煞車距離、行 車速度有別,「一般公路汽車煞車距離、行車速度對照表」僅適用於一般 公路;關於高速公路,交通主管機關另訂有「高速公路汽車煞車距離、行 車速度及坡度對照表」,原判決以「一般公路汽車煞車距離、行車速度對 照表」適用於高速公路,自有未合。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8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8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8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7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違反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八條第 一項之規定,致發生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所定之死亡職業災害者,處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十五萬元以下罰金」,其立法 目的乃「為防止職業災害,保障勞工安全與健康」,故對雇主 (自然人) 之違反行政規範,特別加重其責任而課以刑責,乃所謂「行政刑法化」之 規定,故於雇主僅因違反該法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致發 生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所定之死亡職業災害情形時,即應加以處罰, 其違法性之認識原較刑法規範之過失犯為低,兩者之犯罪構成要件亦非雷 同。故雇主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前開規定,致發生同法第二十八條第二項 第一款之死亡職業災害時,如其並有過失,且其過失行為與被害人之死亡 ,復有相當因果關係者,其所犯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及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之罪,自係以一行為觸犯二罪名,應依想像競合犯 之例,從一重之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之罪處斷,惟如僅單純違反勞 工安全衛生法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致發生第二十八條第 二項第一款所定之死亡職業災害時,而無過失之情形,究非屬於雇主本身 之犯罪行為,即應逕依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處罰,並 無與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之規定競合適用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7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6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因過失致死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5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4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3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2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1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1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查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雇主因違反對發火性等物質引 起之危害,應有符合必要之安全衛生設備之規定,致發生死亡之職業災害 者。其所稱:「職業災害」,依同法第二條第四項規定,係指「勞工」就 業場所之建築物、設備、原料、材料、化學物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 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勞工」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而言 。而同條第二條第一項所謂「勞工」,則指受僱從事工作獲致工資者之謂 。故該法所保護之對象為勞工甚明。 法院之審判,固應以起訴之犯罪事實為範圍,但於不妨害事實同一之範圍 內,仍得自由認定事實,適用法律。而所謂事實同一,指刑罰權所以發生 之原因事實係屬同一而言,非謂罪名或犯罪之構成要件同一,亦非謂全部 事實均須一致。申言之,起訴書所指之罪名,對於審判上無拘束之效力, 祇須其基本社會事實相同,縱令行為之程度有所差異,亦無礙其犯罪事實 之同一性,仍得自由認定事實,適用刑罰。
|
|
裁判案由:
因遺棄等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2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遺棄罪之成立,非必須置被害人於寥闊無人之地,亦非必須使被害 人絕對無受第三者保護之希望,但有法律上扶助養育義務者,對於無自救 力之人,以遺棄之意思,不履行扶助養育義務時,罪即成立。又刑法第二 百九十四條第一項所謂對於無自救力之人應為保護之「法令」,係泛指一 般法令而言,並不以刑事或民事法令為限,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六十 二條第一項「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肇事致人受傷或死亡,應即採取救護 或其他必要措施,並向警察機關報告,不得駛離。」之規定,亦包括在內 。上訴人肇事後致被害人受有頭部外傷、顱內出血等嚴重傷害而倒地不起 ,上訴人對於當時無自救能力之被害人,依前開法令規定應負救護之責, 竟未停車為必要之救護或其他措施,仍駕車逃逸,其有遺棄之犯意甚明。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業務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救護車雖屬於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二條第一項第七款所規定「特種車」之 一種,然其行駛於道路時,除同規則有特別規定者外 (如同規則第九十三 條第二項、第九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一百十三條等) ,仍有遵守該規 則其他相關規定之注意義務。若救護車駕駛人,有應注意並能注意而疏未 注意遵守該規則相關應注意之規定,因而致人傷亡者;縱對方違反同規則 第一百零一條第六款之規定,而與有重大過失,救護車駕駛人仍難據以免 責。又按汽車行駛至交岔路口,右轉彎時,應距交岔路口三十公尺前顯示 方向燈或手勢,駛至路口後再行右轉,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一百零二條第 一項第三款定有明文。該規則對於救護車既無排除適用上開注意義務之特 別規定,在解釋上自仍有其適用。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等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所謂之業務,係指以反覆同種類之行為為目的 之社會活動而言。故一人不以一種業務為限,如一人同時兼有二種或二種 以上之業務,而在某一種業務上有過失致人於死之行為,即應負其業務過 失致人於死罪責。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過失,固以過失行為與結果之間,於客觀上有因果關係存在為必 要;然此所謂因果關係,並不以過失行為係結果發生之直接原因為限,僅 以有相當之因果關係存在,即足當之。而行為之於結果,是否具有相當因 果關係,應依事後之立場,客觀地審查行為當時之具體事實,如認某行為 確為發生結果之相當條件者,該行為即有原因力;至若某行為與行為後所 生之條件相結合而始發生結果者,亦應就行為時所存在之事實,為客觀之 事後審查,如認為有結合之必然性者,則該行為仍不失為發生結果之原因 ,應認具有相當因果關係。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6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6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上訴人行為後,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增訂之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規 定「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於死傷而逃逸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此與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項所定「對於無自救力之人 ,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 助、養育或保護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定刑相同,但 前者係新增條文,並非刑罰法律之變更,自無刑法第二條第一項規定之適 用。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31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肇事遺棄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2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八十六條第二項規定,汽車駕駛人,在快車道依 規定駕車行駛,因行人或慢車不依規定,擅自進入快車道,而致人受傷或 死亡,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減輕其刑。必汽車駕駛人在快車道依規定駕 車行駛,始有該條項減刑規定之適用。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五十條第一 項明定汽車駕駛執照為駕駛汽車之許可憑證,而未領有駕駛執照駕車者,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應受罰鍰之處罰 。是未取得駕駛執照,在快車道駕車行駛,即難謂係依規定駕車行駛。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1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所謂業務,係指個人基於其社會地位繼續反覆所執行之事務,包括 主要業務及其附隨之準備工作與輔助事務在內。此項附隨之事務,並非漫 無限制,必須與其主要業務有直接、密切之關係者,始可包含在業務概念 中,而認其屬業務之範圍。上訴人以養豬為業,其主要業務似係從事豬隻 之生產、養殖、管理、載運、販賣等工作,倘上訴人並非經常駕駛小貨車 載運豬隻或養豬所需之飼料等物,以執行與其養豬業務有直接、密切關係 之準備工作或輔助行為,僅因欲往豬舍養豬,單純以小貨車做為其來往豬 舍之交通工具,自不能謂駕駛小貨車係上訴人之附隨事務。
編 註:
1.本則判例,依據最高法院民國 92 年 7 月 8 日 92 年度第 12 次刑 事庭會議決議,通過。 2.本則判例,依據民國 108 年 1 月 4 日修正,108 年 7 月 4 日 施行之法院組織法第 57 條之 1 第 2 項,其效力與未經選編為判例 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五十五條後段規定「犯一罪而其方法或結果之行為犯他罪者」,學 說上稱為牽連犯,係指行為者意念中祇欲犯某罪,而其實施犯罪之方法, 或其實施犯罪之結果,觸犯行為人目的行為以外之其他罪名而言。是牽連 犯須二以上犯罪行為有目的與方法或結果之密切關係者,始足構成,亦即 必須以犯一罪之方法行為犯他罪,或以犯一罪之結果行為犯他罪,方有牽 連關係可言。而數行為間,有無方法或結果行為之牽連關係存在,不得純 以行為人主觀的犯意為準,應參酌行為時客觀的事實以為決定,即數行為 之間,其犯意應連貫外,如在客觀上認其方法或結果行為,與犯罪之目的 行為,有不可分離之直接密切之關係,即為牽連犯。因而認定牽連犯與否 ,應在有無不可分離之直接密切關係以為斷,自方法言,不外犯一罪普通 所採必要方法之行為,自結果言,不外犯一罪普通所生之當然結果之行為 ,又所犯盜採砂石之竊盜罪乃故意犯,與過失致人於死罪之過失犯間,在 客觀上究竟有如何目的與方法或結果之直接密切而不可分之牽連關係,原 判決未詳加勾稽敘明,遽認其間有牽連犯裁判上一罪之關係,難謂無理由 不備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06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肇事遺棄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24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本院按訊問被告應告以犯罪之嫌疑及所犯所有罪名,罪名經告知後,認為 應變更者,應再告知。乃被告在刑事訴訟程序上受告知之權利,旨在使被 告能充分行使防禦權,屬於憲法第十六條所規定訴訟權保障之內容之一。 故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規定,就起訴之犯罪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 應適用之法條時,自應踐行告知變更罪名之義務,始能避免突襲裁判,以 維護程序之公正並保障被告之權益。否則,法院如於辯論終結後,未經告 知被告,自行變更起訴法條,逕為不利於被告之判決,實已剝奪被告在刑 事訴訟上之防禦權,其判決自屬違背法令。本件檢察官起訴上訴人觸犯刑 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普通過失致人於死罪嫌,第一審法院亦按該罪 名論處罪刑,但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二審上訴。乃原審未盡其告知變更罪名 之義務,即逕行變更起訴法條,改依同條第二項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名判 決,致上訴人對其犯行是否屬於業務上過失一節無從行使防禦權。依上開 說明,原判決自有違誤。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11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過失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成立要件,係指行為人怠於履行其防止危險 發生之義務,致生構成要件該當結果,即足當之。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 當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 同等義務。若因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同法第五條、第六條以外之罪, 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始有適用,同法第七條前段規定甚 明。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06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被告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汽車駕駛人雖可信賴其他參與交通之對方亦能遵守交通規則,同時為必要 之注意,謹慎採取適當之行動,而對於不可知之對方違規行為並無預防之 義務,然因對於違規行為所導致之危險,若屬已可預見,且在不超越社會 相當性之範圍應有注意之義務者,自仍有以一定之行為避免結果發生之義 務。因此關於他人之違規事實已極明顯,同時有充足之時間可採取適當之 措施以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之結果時,即不得以信賴他方定能遵守交通規則 為由,以免除自己之責任。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過失致人於死罪及同法第二百八十四條第一 項之過失傷害罪,係針對行為人應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之過失行為予 以非難,而八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增訂之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之肇事 致人死傷逃逸罪,則以處罰肇事後逃逸之駕駛人為目的,俾促使駕駛人於 肇事後能對被害人即時救護,以減少死傷,是該罪之成立祇以行為人有駕 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之事實為已足,至行為人之肇事有 否過失,則非所問,二者之立法目的及犯罪構成要件截然不同,且駕駛人 之肇事逃逸,係在其過失行為發生後,為規避責任,乃另行起意之另一行 為,故行為人之過失犯行與其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之行為,應屬併罰關係 。而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肇事致人死傷逃逸罪,並不以被害人為無自 救能力人為必要,且在肇事致人死亡而逃逸之情形,無成立刑法第二百九 十四條第一項遺棄罪餘地,兩相比較,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肇事致人 死傷逃逸罪之構成要件,較同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項遺棄罪為寬,且前 者之法定刑度係參考後者而定,立法目的似有意將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 致人受傷而逃逸行為之處罰,以前者之規定取代後者之意,且就肇事致人 死亡而逃逸者,亦依該罪科以刑責,俾促使駕駛人於肇事後能對被害人即 時救護,以減少死傷。則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受傷,使陷於無 自救能力而逃逸之情形,該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固為同法第二百九十 四條第一項之特別規定,而應優先適用,然同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二項之 遺棄因而致人於死 (重傷) 罪,係就同條第一項之遺棄行為而致生死亡或 重傷之加重結果為處罰,為該遺棄罪之加重結果犯規定,是在駕駛動力交 通工具肇事致人受傷,使陷於無自救能力而逃逸之情形,倘被害人因其逃 逸,致發生客觀上能預見而不預見之重傷或死亡之加重結果者,自應對行 為人之肇事逃逸行為,論以該遺棄之加重結果犯罪責,而非同法第一百八 十五條之四肇事致人受傷逃逸罪所可取代。故本件上訴人犯罪後,八十八 年四月二十一日增訂施行之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肇事致人死傷逃逸罪 ,對於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過失致人於死罪、第二百八十四條第 一項之過失傷害罪及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二項之遺棄致人於死罪而言,自非 刑法第二條第一項所謂行為後法律有變更之情形,即無新舊法應予比較適 用之問題。原判決認上訴人所犯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一項之過失致死罪 、第二百八十四條第一項之過失傷害罪及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二項之遺棄致 人於死罪,係包括於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肇事逃逸罪之規定,應適用 行為後經修正公布之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之裁判時法論處,其適用法 則不無違誤。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係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九十二條規定訂定,對各 種車輛之名稱予以釋義,且如何請領行車執照、駕駛執照,汽車裝載、車 輛如何行進轉彎、車速若干﹖均有詳細規定,內容較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 例之條文多,範圍廣,俾供遵循,以維護道路交通,保護人車安全,自不 能要求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內容拘限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之原條文, 蓋如僅限定處罰條例之文句,自無須訂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上訴人以其 聯結車迴轉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四十九條內並無處罰規定,主張可 以迴轉,顯屬誤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之規範,用以保障人車安全之精神。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 之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 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主張免除過失責任。 上訴人駕駛大型之聯結車在雙向四車道之內側車道行駛,已與道路交通安 全規則第九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之規定有違,且未依限速行駛,以致發生 交通事故,縱被害人對於交通事故之發生與有過失,上訴人仍難主張○賴 原則解免其過失責任。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03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公共危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五十五條前段所規定一行為觸犯數罪名,學理上所謂想像競合犯, 係以一個意思決定,實施一個行為,發生侵害數個法益之結果,符合數個 犯罪構成要件,成立數個罪名,此種犯罪形態與數罪併罰,係出於各別之 犯意,實施數個之所為,獨立構成數個犯罪之情形有別,是想像競合犯之 成立,以行為人之一行為,必須出於一個犯意為必要,但一行為不以故意 行為為限,即一個過失行為亦可成立想像競合犯。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一) 一行為而觸犯數罪名者,為想像競合犯,乃犯罪之競合,亦即犯罪 個數之問題,與法律競合之係同一構成要件,因法條之錯雜規定, 致同時有數法條可以適用,應擇其一而排斥其他法條,亦即法律適 用之問題有別。而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之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罪,與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之罪,其構成要件不同。 故雇主 (自然人) 如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五條第一項規定,致發 生同法第二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之死亡職業災害,並有過失,其過 失行為與被害人之死亡,復有相當因果關係者,則其所犯勞工安全 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及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之罪,係一 行為觸犯數罪名,應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一重之刑法第二百七十 六條第二項之罪處斷,而非法條競合擇一適用問題。本件第一審判 決適用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前段,論處被告 法人之負責人違反雇主對於防止有墜落之虞之作業場所引起之危害 ,應有符合標準之必要安全衛生設備之規定,致發生死亡災害罪刑 。檢察官不服提起第二審上訴,其上訴意旨謂:被告對於勞工陳○ 良之死亡結果之發生,並應負應注意,且能注意而不注意之業務過 失致人於死責任,且與上開之罪屬裁判上一罪,應從一重處斷,原 判決 (指第一審判決) 置此部分罪責於不論,其判決違法等語。是 當事人之第一審檢察官於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對被告所犯之罪 之事實及罪名已有所爭執。乃原判決對於上訴意旨所指摘之事項, 即被告對於勞工陳○良之死亡,是否於其業務上有應注意,且能注 意而不注意之情形,如有,與陳○良之死亡,有無因果關係,以及 被告如犯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其與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 條第一項、第二項前段之罪,二者之關係如何?未詳加調查審認, 遽以勞工安全衛生法係規範雇主之注意義務制定之法律,為特別法 規,因認被告所為僅犯勞工安全衛生法之罪,不再依業務過失致人 於死罪處斷,而駁回檢察官之上訴,尚有未合。 (二) 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三十一條第二項前段之規定,係將雇主為法人之 責任,基於刑事政策之考慮,轉嫁於法人之負責人,於此情形而受 罰之法人負責人,其僅係代罰而已,故雇主為法人而違反勞工安全 衛生法第五條第一項或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致發生第二十八條第 二項第一款之職業災害,雖處罰法人之負責人,但究非屬於法人負 責人本身之犯罪行為,自與該法人負責人之其他犯罪行為間,不生 所謂基於同一犯罪意思而生之想像競合犯或其他裁判上一罪關係。 本件起訴書所記載之事實,被告係盈富公司負責人,該公司違反勞 工安全衛生法有關應有安全設備之規定,致發生勞工陳○良死亡之 職業災害等情。則其是否敘及被告對於該勞工之死亡,於其業務上 有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之情節?第一審檢察官上訴意旨所指被 告涉犯業務過失致人於死之情節,是否業經起訴或是否為起訴效力 所及?均待釐清。此因攸關法院是否得對此部分加以審判,乃原審 對此未詳予調查說明,細心勾稽,遽認被告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部 分與此部分有特別法之關係,自有未洽。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02 日
裁判要旨:
判決前已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或前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執行 完畢或赦免後未滿五年,再行犯罪,不合於緩刑條件,不得於後案宣告緩 刑,此觀刑法第七十四條之規定自明。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31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6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6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6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08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25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六十二條所謂自首,祇以犯人在犯罪未發覺之前,向該管公務員申 告犯罪事實,而受裁判為已足,並不以使用自首字樣為必要。又刑事訴訟 採職權主義,不能期待被告自己證明其自己犯罪,因之,自首者於自首後 ,縱又為與自首時不相一致之陳述,甚至否認犯罪,仍不能動搖其自首效 力。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汽車行近行人穿越道前,應減速慢行,遇有行人穿越時,無論有無交通警 察指揮或號誌指示,均應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此乃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為維護行人安全所規定之保護措施。汽車駕駛人,不依前揭規定讓行人優 先通行,因而致人受傷或死亡,應負刑事責任者,並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 條例第八十六條第一項規定,加重其刑,用以促使汽車駕駛人提高警覺, 注意行人安全。無論因故意或過失,違反注意義務,未暫停讓行人先行通 過,因而致人傷亡者,均有上開加重其刑之適用。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起訴之範圍,包括被告等業務上過失致人於死及遺棄致人於死兩部分併存 之社會自然事實在內,並不因檢察官未同時引用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 項為起訴法條,而影響其對業務上過失致人於死部分起訴之效力。原審誤 認檢察官未就被告等業務上過失致人於死部分起訴,逕將第一審就此部分 論處罪刑之判決,予以撤銷,自有未合。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醫師法第二十八條第二項之未取得合法醫師資格,擅自執行醫療業務,因 而致人死亡罪,乃同條第一項之加重結果犯,仍屬一罪,僅其應受處罰之 刑,依刑法相關條文加重其刑二分之一而已,並未變更其罪名為刑法第二 百七十六條第二項之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
|
裁判案由:
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汽車駕駛人依規定遵守交通規則行車時,得信賴其他汽車駕駛人亦能遵守 交通規則,故關於他人違規行為所導致之危險,僅就可預見,且有充足時 間可採取適當之措施以避免結果之發生時,負其責任,對於他人突發不可 知之違規行為並無防止之義務。又刑法上之過失犯,以行為人對於犯罪結 果之發生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始克相當;若事出突 然,依當時情形,不能注意時,縱有結果發生,仍不得令負過失責任。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八十六條第一項所稱汽車駕駛人「無照駕車」, 除同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所定「未領有駕駛執照駕車」外,應包 括持較低等級車類之駕駛執照而駕駛較高等級車類之情形在內。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29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水利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03 日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項後段之遺棄罪,以負有扶助、養育或保護義務 者,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為要件。 所謂「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係指義務人不履行其義務,於 無自救力人之生存有危險者而言。是本院二十九年上字第三七七七號判例 所稱:「若負有此項義務之人,不盡其義務,而事實上尚有他人為之養育 或保護,對於該無自救力人之生命,並不發生危險者,即難成立該條之罪 」,應以於該義務人不履行其義務之際,業已另有其他義務人為之扶助、 養育或保護者為限;否則該義務人一旦不履行其義務,對於無自救力人之 生存自有危險,仍無解於該罪責。
編 註:
1.本則判例,依據最高法院民國八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八十九年度第九次 刑事庭會議決議,通過。 2.本則判例,依據民國 108 年 1 月 4 日修正,108 年 7 月 4 日 施行之法院組織法第 57 條之 1 第 2 項,其效力與未經選編為判例 之最高法院裁判相同。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6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9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鑑定人以書面報告者,有無必要再命其到庭以言詞說明,以及鑑定是否已 臻完備,而無另送鑑定之必要,事實審法院有依法審認之職權。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被告計程車,疏未注意讓幹道車先行,並超速行駛,而撞及告訴人陳○來 駕駛之自用小客車,致告訴人之女死亡及妻受傷等情,顯係一個過失行為 ,發生死亡、傷害之二個結果,觸犯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二項業務上過 失致人於死及第二百八十四條第二項之業務上過失傷害人二罪,雖檢察官 僅就業務上過失致人於死罪部分起訴,其效力已及於未經起訴之業務上過 失傷害人部分。原判決竟就後者置而不論,於法顯有違誤。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12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1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調查證據應否勘驗現場,審理事實之法院原有審酌案內一切情形自由裁量 之權,苟犯罪事實已有相當證據足資認定,縱未勘驗現場,即本其他調查 之結果,以為判決之基礎,仍不得指為違法。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醫師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11 日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重傷害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上訴人郭吉井係金臺灣旅行社之負責人,其未依法令規定指派未取得專業 領隊合格執照之上訴人施明輝帶團出國至帛琉共和國旅遊;及上訴人施明 輝明知其未領得專業領隊合格執照,竟接受指派帶旅遊團出國旅遊,致造 成自訴人之子周雯祥溺水死亡等情。則上訴人等應注意而疏未注意之過失 行為,似係在中華民國領域之國內,依刑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本國刑 法是否對渠等無審判權?非無研求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被告遺棄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之遺棄罪,以有遺棄之故意為要件,本件被告係因沉 迷酒醉致疏未注意照顧其子,所為自難認有遺棄之故意。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30 日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本件第一審檢察官雖依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條第一項後段之過失致重傷罪提 起公訴,惟被害人已於起訴後因同一原因死亡,其基本社會事實同一,為 同一案件,應認自始即以同一事實繫屬於法院,而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第 一項之過失致人於死罪雖屬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六條第一款所列之案件 ,惟於修正刑事訴訟法施行前原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且已繫屬於法院, 依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五條第一項規定,仍應依施行前之法定程序終結之 。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醫師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遺棄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傷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過失致人於死罪,所稱之過失行為,包括作為與不作為,均足構成 ;就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罪以言,因其從事特定事務為業,故在業務上所應 負之注意義務,應較常人為高,用以維護安全。是以行為人在有預見可能 之情況下,對危險之可能發生負有防止或注意之義務,若竟疏未履行此等 義務,致此項危險發生實害,該行為人之不作為,亦該當本罪之過失行為 ,並不因其他人亦有過失,得阻行為人之成立犯罪。本件上訴人身為婦 產科醫師,對於甫分娩之產婦,因產後所發生之變故危險率甚高,為其所 能預見,則就被害人產後所能發生之危險,即負有防止及注意之義務,竟 於被害人產後離開醫院返家休息,顯未履行此等義務,致未能及時察覺施 以急救,使被害人因而死亡,縱使被害人家屬未立刻告知護理人員,護理 人員亦疏未及早發覺,上訴人仍無解其過失之刑責。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自訴被告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審理事實之法院,對於被告之犯罪證據,應從各方面詳予調查,以期發現 真實,苟非調查之途徑已窮,而被告之犯罪嫌疑仍屬不能證明,要難遽為 無罪之判斷。本件車禍二車相撞,是否僅因被害人無照駕駛機車,因天雨 路滑,機車失控滑倒衝向被告所駕駛之自小客車左前角肇事,抑被告駕駛 自小客車在其車道行駛,亦欠缺注意,未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一百條 第五款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行車時未保 持適當之五十公分 (半公尺) 間隔,以致肇事,自有根究明白之必要。上 訴人一再請求就此予以調查,原審並未調查,亦未於判決內說明無調查必 要之理由,不惟有判決不載理由之違背法令,自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 據,未予調查之違法。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人於死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所謂信賴原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係指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 ,遵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 遵守交通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因此,對於對 方或其他人因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所導致之危險結果,即無注意防免 之義務,從而得以免負過失責任;惟對於該對方或其他人不致發生違反交 通法規秩序之行為,若無期待可能性,或行為之一方對於危險結果之發生 ,若稍加注意即能認識並予避免者,仍不能免除其注意義務,即無上開原 則之適用。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勞工安全衛生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業務過失致死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3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