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第212條
偽造變造特種文書罪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10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複數行為人以共同正犯型態實施特定犯罪時,除自己行為外,亦同時利用 他人之行為,以遂行自己之犯罪,從而共同正犯行為階段如已推進至「著 手實施犯行之後」,脫離者為解消共同正犯關係,不僅須停止放棄自己之 行為,向未脫離者表明脫離意思,使其瞭解認知該情外,更由於脫離前以 共同正犯型態所實施之行為,係立於未脫離者得延續利用之以遂行自己犯 罪之關係,存在著未脫離者得基於先前行為,以延續遂行自己犯罪之危險 性,脫離者自須排除該危險,或阻止未脫離者利用該危險以續行犯罪行為 時,始得解消共同正犯關係,不負共同正犯責任。易言之,複數行為人遂 行犯罪時,較諸於單獨犯型態,由於複數行為人相互協力,心理上較容易 受到鼓舞,在物理上實行行為亦更易於強化堅實,對於結果之發生具有較 高危險性,脫離者個人如僅單獨表示撤回加功或參與,一般多認為難以除 去該危險性,準此,立於共同正犯關係之行為,複數行為人間之各別行為 既然具有相互補充、利用關係,於脫離之後仍殘存有物理因果關係時固毋 待贅言,甚於殘存心理因果關係時,單憑脫離共同正犯關係之表示,應尚 難足以迴避共同正犯責任,基於因果關係遮斷觀點,脫離者除須表明脫離 共同正犯關係之意思,並使未脫離者認知明瞭該情外,更須除去自己先前 所為對於犯罪實現之影響力,切斷自己先前所創造之因果關係(即須消滅 犯行危險性,解消脫離者先前所創造出朝向犯罪實現之危險性或物理、心 理因果關係效果,如進行充分說服,於心理面向上,解消未脫離共犯之攻 擊意思,或撤去犯罪工具等,除去物理的因果性等),以解消共同正犯關 係本身,始毋庸就犯罪最終結果(既遂)負責,否則先前所形成之共同正 犯關係,並不會因脫離者單純脫離本身,即當然解消無存,應認未脫離者 後續之犯罪行為仍係基於當初之共同犯意而為之,脫離者仍應就未脫離者 後續所實施之犯罪終局結果負共同正犯責任。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10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一)複數行為人以共同正犯型態實施特定犯罪時,除自己行為外,亦同 時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遂行自己之犯罪,從而共同正犯行為階段如 已推進至「著手實施犯行之後」,脫離者為解消共同正犯關係,不 僅須停止放棄自己之行為,向未脫離者表明脫離意思,使其瞭解認 知該情外,更由於脫離前以共同正犯型態所實施之行為,係立於未 脫離者得延續利用之以遂行自己犯罪之關係,存在著未脫離者得基 於先前行為,以延續遂行自己犯罪之危險性,脫離者自須排除該危 險,或阻止未脫離者利用該危險以續行犯罪行為時,始得解消共同 正犯關係,不負共同正犯責任。易言之,複數行為人遂行犯罪時, 較諸於單獨犯型態,由於複數行為人相互協力,心理上較容易受到 鼓舞,在物理上實行行為亦更易於強化堅實,對於結果之發生具有 較高危險性,脫離者個人如僅單獨表示撤回加功或參與,一般多認 為難以除去該危險性,準此,立於共同正犯關係之行為,複數行為 人間之各別行為既然具有相互補充、利用關係,於脫離之後仍殘存 有物理因果關係時固毋待贅言,甚於殘存心理因果關係時,單憑脫 離共同正犯關係之表示,應尚難足以迴避共同正犯責任,基於因果 關係遮斷觀點,脫離者除須表明脫離共同正犯關係之意思,並使未 脫離者認知明瞭該情外,更須除去自己先前所為對於犯罪實現之影 響力,切斷自己先前所創造之因果關係(即須消滅犯行危險性,解 消脫離者先前所創造出朝向犯罪實現之危險性或物理、心理因果關 係效果,如進行充分說服,於心理面向上,解消未脫離共犯之攻擊 意思,或撤去犯罪工具等,除去物理的因果性等),以解消共同正 犯關係本身,始毋庸就犯罪最終結果(既遂)負責,否則先前所形 成之共同正犯關係,並不會因脫離者單純脫離本身,即當然解消無 存,應認未脫離者後續之犯罪行為仍係基於當初之共同犯意而為之 ,脫離者仍應就未脫離者後續所實施之犯罪終局結果負共同正犯責 任。 (二)綜合卷內證據,高○翔就附表 1 編號 1、2、3、5、7 部分,參 與興安機房犯罪,已推進至著手實施加重詐欺取財犯行之後,雖於 103 年 10 月 20 日因收到兵單而脫離興安機房,但依其供述僅係 單純離開,並未採取防止犯行繼續發生之措置等語,既未為拭去先 前所創造出犯行促進作用或解消基於先前所形成共同正犯關係之心 理、物理影響力之行為,參照前開說明,縱上開各編號被害人受騙 匯款時間係在高○翔脫離興安機房之後,高○翔就附表 1 編號 1 、2、3、5、7 部分,仍應就張○堯後續所實施之加重詐欺取財罪 結果,負共同正犯責任。
|
|
裁判案由:
貪污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9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按貪污治罪條例第四條第一項第五款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收受賄賂罪,及 同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第四項對於公務員違背職務之行為交付賄賂罪, 此兩罪為必要共犯中之對向犯,以彼此之間相互對立之意思,業經合致而 成立犯罪,收受賄賂之公務員與交付賄賂之非公務員係處於對向關係,顯 係各有目的,而無犯意聯絡可言,自應就其行為分別負責,尚難論以共同 正犯。故收取賄賂之公務員,其因而違背職務所為不實登載之行為,應就 其不實登載之行為負責,另成立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而對向行為之行 賄者,因其主觀上並無就公務員登載不實之犯罪與收賄者彼此間有犯意聯 絡,自難以公務員登載不實文書罪之共同正犯相繩。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9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文書,雖為私文書或公文書之一種,但偽造此種文書 ,多屬於為謀生及一時便利起見,其情節較輕,故刑法於第二百十條及第 二百十一條外,特設專條科以較輕之刑,依特別規定優於普通規定之原則 ,殊無適用同法第二百十條或第二百十一條,而論以偽造私文書或公文書 罪之餘地(本院四十三年台上字第八七五號判例參照)。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7 月 01 日
裁判要旨:
案件之時效已完成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三百零二條第二 款定有明文。想像競合犯、刑法修正前牽連犯之追訴權時效,在各個犯罪 間各自獨立,不相干連,應分別計算。而刑法第八十條第一項有關追訴權 時效之規定,於九十四年二月二日修正公佈,將原規定之追訴權因一定期 間內「不行使」而消滅,修正為因一定期間內「未起訴」而消滅。依修正 後刑法第八十三條之規定,偵查期間除有法定事由外,追訴權時效不停止 進行。故如時效期間過短,有礙犯罪追訴,易造成寬縱犯罪之結果。為調 整行為人之時效利益及犯罪追訴之平衡,刑法第八十條第一項各款有關追 訴權之時效期間,乃併予修正,並依最重法定刑輕重酌予提高(各該修正 理由參照)。是依上述修正意旨觀之,關於追訴權消滅之要件、時效之停 止進行及其期間之計算,自應一體適用,不得任意割裂,否則無法達成調 整行為人時效利益及犯罪追訴衡平之修法目的。申言之,若適用舊法,追 訴權因所犯之罪最重本刑之不同,而分別於「一、三、五、十、二十」年 內「不行使」而消滅;倘適用新法,則分別於「五、十、二十、三十」年 內「未起訴」,追訴權始為消滅。另依刑法施行法第八條之一規定,於九 十四年一月七日刑法修正施行前,其追訴權時效已進行而未完成者,比較 修正前後之條文,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規定。
|
|
裁判案由:
違反藥事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05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藥事法第 20 條第 4 款規定:「本法所稱偽藥,係指藥品經稽查或檢驗 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四、塗改或更換有效期間之標示者。」其立法目 的,在於確保民眾之用藥品安全,避免民眾所使用之藥品,欠缺藥品標示 所載之安全性及有效性。申言之,藥品經過環境及時間之影響,藥效會逐 步降低,故藥品製造商經由安定性試驗,得確保在安定性試驗期間內,藥 品仍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如有效期間經擅自變更,則無法擔保藥品之安 全及有效,一旦將經變更有效期間之藥品,置於市面上供不知情之消費者 或其他用藥人使用,使渠等誤以為該藥品仍具有藥品標示所宣稱的效用, 進而投藥用於治療,此時,可能產生藥效或安全性不足的情形,將直接危 及到用藥人的生命、身體安全,而該經變更有效期間之藥品,亦因不具有 足夠之安全性或療效,形同「偽藥」即假的藥,故立法者嚴厲禁止變更有 效期間,並以刑罰作為禁止手段。然而,擅自變更藥品之有效期間,並不 必然會影響藥品之安全性及有效性,例如:在縮短有效期間之情形,原本 藥品之有效期間自 102 年 1 月 1 日至 105 年 12 月 31 日,但是 廠商(不論是製造商或販售商)將該藥品之有效期間變更為 102 年 1 月 1 日至 104 年 12 月 31 日,此種縮短有效期間之變更,並不影響 藥品之安全性,如仍以之作為「偽藥」,科以刑法之處罰,未免過苛,並 有礙於刑法的謙抑原則。 裁判法院: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102 年 11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銀行法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07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一)關於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七十條第一項前段(一○○年十一月三十 日修正公布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原第七十條移列為第 一百十二條)所定:「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 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雖 係以年齡作為加重刑罰之要件,但不以行為人明知有其年齡要件為 必要,其若具有不確定故意,仍有適用。 (二)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所謂變更法條,係指罪名之變更而言。若僅行 為態樣有正犯、從犯之分,或既遂、未遂之分,即無庸引用刑事訴 訟法第三百條變更起訴法條。
|
|
裁判案由:
違反戶籍法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0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7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4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貨幣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2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1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1 月 06 日
裁判要旨:
國民身分證原屬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種文書,而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十 八日修正公布之戶籍法第七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意圖供冒用身 分使用,而偽造、變造國民身分證,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行使前項偽造 、變造之國民身分證者,亦同。」依其內容,關於國民身分證部分,應屬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別規定;至於刑法第二百十八條第一項之偽造公印 文罪,並未修正,且與戶籍法第七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之構成要件不同 ,自難謂戶籍法第七十五條第一項、第二項係刑法第二百十八條第一項之 特別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1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8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條所定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不利益」,應從第 一審及第二審判決所宣告主文之刑(刑名及刑度)形式上比較外,尚須整 體綜合觀察對應比較。凡使被告之自由、財產、名譽等受較大損害者,即 有實質上之不利益。又第二審判決以第一審判決適用法則不當而撤銷,固 不受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限制。然刑事審判之量刑,在於實現刑罰權之 分配的正義,並與犯罪情節有關。故法院對有罪之被告科刑,應符合罪刑 相當之原則,刑法第五十七條明定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該條 所列各款事項,以為科刑輕重之標準,即在實現此一原則,且此項原則於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條所定不利益變更禁止情形,亦有適用。則由被告 上訴或為被告之利益而上訴第二審之案件,倘第二審判決所適用之法條與 第一審相同,而所認定之被告犯罪情節較第一審為輕,並以第一審判決認 定事實有誤而撤銷,如第二審判決仍維持第一審之宣告刑,實際上無異諭 知較重於第一審判決之刑,即有違罪刑相當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減刑及定執行刑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7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有應減刑與不應減刑者,就應減刑之罪,依中華民 國九十六年罪犯減刑條例第二條、第四條、第六條至第八條及第十條規定 減刑後,與不應減刑之罪之宣告刑,適用刑法第五十一條定其應執行之刑 ,同條例第十一條定有明文。又數罪併罰,應以分別宣告之刑為基礎,定 其應執行刑,此觀刑法第五十一條規定自明,故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雖 曾經定其執行刑,但如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前定之執行 刑當然失效,仍應以其各罪宣告之刑為基礎,定其執行刑,不得以前之執 行刑為基礎,以與後裁判宣告之刑,定應執行刑。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7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7 月 16 日
|
裁判案由:
政府採購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6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之「相續共同正犯」,就基於凡屬共同正犯對於共同犯意範圍內之行 為均應負責,而共同犯意不以在實行犯罪行為前成立者為限,若了解最初 行為者之意思,而於其實行犯罪之中途發生共同犯意而參與實行者,亦足 成立;故對於發生共同犯意以前其他共同正犯所為之行為,苟有就既成之 條件加以利用而繼續共同實行犯罪之意思,則該行為即在共同意思範圍以 內,應共同負責。又上訴人等二人雖係於八十七年二月二十四日為本件擄 人勒贖而故意殺被害人之犯行,惟原判決既係依中華民國九十六年罪犯減 刑條例第六條自首減刑之規定,減輕陳○雄之刑,自應適用同條例第二條 第一項第二款無期徒刑之減刑標準。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25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六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上訴書狀應敘述具體理由。」 雖未明定「具體理由」究何所指。惟就立法過程言,該條文之原草案第二 項為:「依前項規定提起上訴者,其上訴書狀應敘述理由,並引用卷內訴 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審判決不當或違法之事實。其以新事實或新證據為上 訴理由者,應具體記載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理由。」嗣經提出於立法院司 法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討論時,與會委員咸認目前第二審並非如第三審係 法律審,為兼顧上訴人權益,經深入研商,乃由委員提修正動議,修正草 案第三百六十一條第二項為:「上訴書狀應敘述具體理由。」即現行公布 之內容,刪除原草案之其他文字;其立法理由(二),亦本此趣旨,修正 為:「提起第二審上訴之目的,在於請求第二審法院撤銷、變更原判決, 自須提出具體理由。爰增訂第二項,明定上訴書狀應敘述具體理由。又因 目前第二審並非如第三審係法律審,故上訴理由無須如第三百七十七條規 定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限,乃屬當然。」綜上觀之,固足認所謂上訴書狀 應敘述具體理由者,並不以其書狀應引用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審判 決不當或違法之事實,亦不以於以新事實或新證據為上訴理由時,應具體 記載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情形為必要。惟提起第二審上訴之目的,既在於 請求第二審法院撤銷、變更原判決,故所稱具體理由,係指須就不服之判 決為具體之指摘而言,如僅泛稱原判決認事用法不當或採證違法、判決不 公等,則非具體理由。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0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9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因偽造文書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惟按第二審上訴有無理由,應視第二審審理結果,所應為之判決是否與第 一審判決相同為斷,與上訴論旨之能否成立無關。上訴法院若認上訴無理 由,且原判決並無不當或違法,固應以判決駁回上訴,但若上訴論旨不能 成立,而原審判決確係不當或有違法情形,第二審仍應就上訴範圍內認其 上訴為有理由。原判決一方面認檢察官執第一審判決量刑過輕之上訴論旨 及上訴人等以第一審判決量刑過重之上訴論旨均無理由,但一方面又以第 一審判決未及減刑,於上訴人等不利,因而撤銷第一審上開部分之判決, 然又改判量處較第一審判決為重之刑,自有判決理由矛盾之違誤。又原判 決既認檢察官對被告之不利益上訴為無理由,又未認第一審判決有何適用 法條不當之情形,則其量處較第一審判決為重之刑,是否合於刑事訴訟法 第三百七十條規定之禁止不利益變更原則?亦待研求。
|
|
裁判案由:
律師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按刑法學理上所稱法規競合(法條競合),係指單一行為,發生單一之犯 罪結果,與數個刑罰法律規定之犯罪構成要件全部或一部符合,因法規之 錯綜關係,致同時有數個法規競合適用時,祇能依(1)重法優於輕法。(2)特 別法優於普通法。(3)基本法優於補充法。(4)全部法優於一部法。(5)狹義法 優於廣義法等原則,選擇一個最適當之法規作為單純一罪予以論處而排斥 其他法規之適用。惟其中之「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應排除普通法較 特別法處罰為重者,即普通法之處罰較特別法之處罰為重時,仍應適用「 重法優於輕法」之原則,此乃法律當然之解釋。至於法規競合,既係因其 一個犯罪行為,同時有符合該犯罪構成要件之數個法規可適用,則於行為 時若無法規競合之情形,迨於行為後始制定較普通法處罰為重之特別法, 基於前揭罪刑法定原則,自無適用行為後始制定之較重處罰之特別法之餘 地;此與刑法第二條第一項但書,因有利於行為人而為罪刑法定原則例外 之情形不同,不可不辨。再按國民身分證原屬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種文 書,而戶籍法於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增訂公布第七十五條第一項, 規定:「意圖供冒用身分使用,而偽造、變造國民身分證,足以生損害於 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五十萬元以 下罰金」;依其內容,關於國民身分證部分,應屬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 別規定,至於刑法第二百十八條第一項之偽造印章、印文罪,並未修正, 且與戶籍法第七十五條第一項之構成要件不同,自難謂戶籍法第七十五條 第一項係刑法第二百十八條第一項之特別法。
|
|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03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於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規定:「法院就被告本人之案件調查共 同被告時,該共同被告準用有關人證之規定。」係指具證人適格之共同被 告於被告本人案件審判中,其所為關於被告本人之陳述,不論對被告有利 或不利,除有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項所列不得令其具結之情形,法院 應依第一百八十七條至第一百八十九條之規定,使其於供前或供後具結, 以擔保其證言係據實陳述,除客觀上不能受詰問者外,並應依第一百六十 六條至第一百六十六條之七等規定踐行詰問程序,接受被告本人或辯護人 之詰問,使被告有究詰辨明該具證人適格之共同被告現在與先前陳述之瑕 疵的機會。本乎被告對於詰問權之行使具有處分之權能,固非不可捨棄其 對共同被告原供述人之反對詰問權,然如因此逕以依共同被告身分所為陳 述採為不利於被告本人案件之證據,不惟否定共同被告於被告本人案件之 證人適格,更有害於真實發現。是以,縱然當事人陳述放棄調查共同被告 之意見,法院為發現真實,仍有補充介入調查之義務,應依職權以證人身 分訊問該共同被告,使令具結陳述,並給予被告詢問證人之適當機會。此 項具證人適格之共同被告應具結陳述,並不因被告本人是否放棄詰問權而 有不同。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5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5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3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1 月 23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8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就業服務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1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2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9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十二條規定「法院或檢察官因調查證據及犯罪情形,得 實施勘驗」。審判中之勘驗,係由法院、審判長、受命法官憑其感官知覺 之運用,觀察現時存在之物體狀態、或場所之一切情狀,就其接觸觀察所 得,而依其心意,藉以發見證據,而為判斷犯罪情形之調查證據方法。為 使法院所踐行之訴訟程序,保持公正、純潔,並杜勘驗過程之爭議,擔保 勘驗結果之客觀、確實,就勘驗之日、時及處所,除有急迫情形外,應通 知依法得在場之當事人及審判中之辯護人,同法第二百十九條準用第一百 五十條第三項,亦有明文規定。此與第一百六十八條之一所定於法院訊問 證人、鑑定人時,應賦予當事人、辯護人等在場之機會,均屬學理上所稱 之「在場權」,屬被告在訴訟法上之基本權利之一,兼及其對辯護人之依 賴權同受保護。此項規定,為事實審法院實施勘驗所應踐行之方法及程序 ,以方便當事人及辯護人出席在場,使其等對上開證據方法之展示、取得 ,得以知悉、見證、及為必要之陳述、辯明,俾使勘驗結果所可能受主觀 判斷之影響,減至最低,用昭公信,並使當事人、辯護人於審判程序能適 切行使其攻擊、防禦權。故事實審法院行勘驗時,倘無法定例外情形,而 未依法通知當事人及辯護人,使其有到場之機會,所踐行之訴訟程序自有 瑕疵,應認屬因違背法定程序取得之證據。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因常業竊盜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7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原審判決後,中華民國刑法業於九十五年七月一日修正施行,依刑法第二 條第一項比較新舊法之規定後,新法並非有利於上訴人,亦即仍應適用舊 法。原判決雖未及比較,但對判決不生影響,不得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 理由。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電信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5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國幣懲治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2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護照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常業贓物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7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7 月 05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5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4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懲治走私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2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9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常業犯係以犯罪行為為生活之職業,恃之以維生,因之常業犯就 其犯意而言,係以同一犯罪行為恃以維生之意思,反覆為之,具有同一不 變犯意之連續性,就其犯罪行為客體內涵觀察,客觀上必須具有相當時間 之連續性及可確定性,足以為生活之職業者,而非僅為偶發、短暫性,不 足為生活之職業者,即足當之,至於犯罪當時有無其他職業、犯罪時間之 長短或所得多寡,並不影響其為常業犯之認定。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9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護照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5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護照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5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5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5 月 05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零一條之一規定:「意圖供行使之用,而偽造、變造信用卡、 金融卡、儲值卡或其他相類作為簽帳、提款、轉帳或支付工具之電磁紀錄 物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行使前項 偽造、變造之信用卡、金融卡、儲值卡或其他相類作為簽帳、提款、轉帳 或支付工具之電磁紀錄物,或意圖供行使之用,而收受或交付於人者,處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故如行為人犯罪之客體為 信用卡時,依前開規定,自有偽造或變造信用卡罪、行使偽造或變造信用 卡罪、收受偽造或變造信用卡罪及交付偽造或變造信用卡罪之分;而本規 定之所謂「交付」,依其文意,自指將自己持有之物,交與他人之謂。至 其持有之原因,如係來自第三者之讓與,並非自己所偽造或變造時,固應 論以交付偽造或變造信用卡罪;惟如在自己偽造或變造信用卡後,交付知 情之他人時,因前開第一項之偽造或變造信用卡罪,其法定刑為一年以上 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而同條第二項之交付偽造或 變造信用卡罪,其法定刑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萬元以下罰金, 前者較後者之罪刑為重,且偽造或變造信用卡之目的,原在意圖供行使之 用,故其於偽造或變造後,無論直接行使或間接交付他人行使,自為偽造 或變造之當然結果,該交付之輕行為應為偽造或變造之重行為所吸收,並 無另論以交付偽造或變造信用卡罪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4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贓物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31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1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0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7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6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5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搶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5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5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因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4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信用卡係將發卡銀行專用識別號印製於卡上,並以卡上之電腦磁帶記載持 卡人安全密碼 (內碼) ,足以為表示持卡人為發卡銀行之會員用意證明, 屬刑法第二百二十條第二項規定之以文書論之準私文書。又本件廖○龍在 偽造之信用卡上冒簽「吳○哲」;劉○義冒簽「李○偉」、「劉○定」; 王○眾冒簽「LINCHIAHWA」為持卡人名義,足以表示為持卡人 之用意證明,自足生損害於吳○哲等人,上訴人等此部分所為,自屬偽造 刑法第二百二十條第一項、第二百十條之準私文書,苟其持以行使,即屬 構成同法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二十條第一項、第二百十條之行使偽造準 私文書罪。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4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因被告等貪污等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所謂之特許證,係指法令特許執行某一特種業務,或准 許其經營某一特種事業之權利所發給之證書,而貨櫃上所標示之號碼係由 貨櫃所有人依據「國際貨櫃報關公約」之規定,於編定號碼後標示於貨櫃 上,作為貨櫃身分之標誌,以利往後貨櫃使用上之辨識及管理,此與機車 引擎號碼,係機車製造廠出廠之標誌,表示一定用意之證明,並無二致, 應同屬刑法第二百二十條第一項、第二百十條之準私文書;且該貨櫃號碼 並非政府依法賦予某特種權利之表徵,自非特許證。
|
|
裁判案由:
搶奪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1 月 28 日
|
裁判案由:
違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1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以偽刻「中華民國中正機場出境、入境」印戳,加蓋於護照簽證欄上,偽 造虛構中正機場表示該護照持有人係合法出境及入境,雖偽刻之上開印戳 ,並非表示公務機關或機關長官資格,而非公印,但該印戳加蓋於護照簽 證欄上,既表示持有該護照之人為合法出境或入境者,即與刑法第二百二 十條所稱足以表示其用意之證明者相當,係屬於偽造刑法第二百二十條以 文書論之公文書。而上訴人並無權製作,竟加以更改其所持有護照上所蓋 戳記之入境查驗日期戳記,應屬變造準公文書。又以加蓋於護照簽證欄上 所蓋之我國境管單位所蓋之入出境查驗日期戳記,表示該護照持有人係合 法於該戳記日期出入我國國境之事實,而國民入、出國,應備護照等有效 證件,經主管機關查驗相符,於其護照等證件內加蓋入、出國查驗章戳後 始准入出國,入出國查驗辦法第三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七條第一項第一款 分別定有明文。是以上訴人先持上開護照出境前往泰國,復持該護照回台 ,於入出境查驗時均出示該護照供查驗關員查驗,是其於受驗當時均本於 該護照之內容有所主張。因認上訴人確有連續行使變造準公文書之行為。
|
|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偽造關於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應論以刑 法第二百十二條之偽造特種文書罪。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與共犯鍾○興 、張○涵、劉○賜等人基於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偽造公司之員工在職證 明書再持以行使部分,因該在職證明書,應認係關於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 書,上訴人該部分行為,應係犯刑法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二條之行使 偽造特種文書罪,原判決認上訴人此部分行為同係犯刑法第二百十六條、 第二百十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其法律見解,不無可議。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1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 制作之文書,刑法第十條第二項、第三項定有明文,此乃立法解釋,必須 符合上開法定要件之文書,始得稱為公文書。至於受公務機關委託承辦公 務之人,其所辦理之特定事項,雖源於公務機關之委託,而有處理之權限 ,但該受委託之人,仍不能認係刑法上之公務員,此觀該受託人倘犯貪污 治罪條例之罪時,因不具公務員身分,另於該條例第二條後段,定有處罰 之依據自明。該受託人既非刑法上之公務員,則於辦理委託事項時所制作 之文書,即非公文書。又行政程序法第二條第三項雖規定,受委託行使公 權力之個人或團體,於委託範圍內,視為行政機關。惟依同法第一條、第 三條規定,該法係在規範行政機關為行政行為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 依行政程序法規定,遵循公正、公開與民主之程序,確保依法行政之原則 ,以保障人民權益,提高行政效能,增進人民對行政之信賴。從而所謂「 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個人或團體,於委託範圍內,視為行政機關」,旨在 規範該受託人於辦理受託事項,而為行政行為時,亦視為行政機關,同受 行政程序法之拘束,應遵循該法所規定之程序,以確保依法行政之原則; 並非謂該受託人即為刑法上之公務員。再者,行政程序法僅單純規定行政 程序事項,屬於行政法之範圍,與刑法分屬不同之體系,自非刑法之特別 法;況該法並未明文「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個人或團體,於委託範圍內, 視為行政機關」之規定,於刑法之偽造公文書罪,亦適用之,依罪刑法定 主義原則,亦不能類推適用。原判決援引行政程序法第二條第三項「受委 託行使公權力之個人或團體,於委託範圍內,視為行政機關﹂之規定,認 為被告所行使偽造之「汽車新領牌照登記書」,係政府委託中華汽車工業 股份有限公司自行檢驗其生產之汽車,表示已檢驗合格之文書,因該公司 受委託檢驗出廠汽車之行為,屬於公權力之行使,則其受委託檢驗而制作 之「汽車新領牌照登記書」即屬於公文書,被告應負行使偽造公文書罪責 云云,自有未合。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9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8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8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7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7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7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6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6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5 月 24 日
|
121. |
裁判案由:
行使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5 月 23 日
|
|
122. |
裁判案由:
違反護照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5 月 23 日
|
|
123.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4 月 12 日
|
|
124.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4 月 09 日
|
|
125.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3 月 29 日
|
|
126.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3 月 06 日
|
|
127.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1 月 29 日
|
|
128.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1 月 10 日
|
|
129.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2 月 10 日
|
|
130. |
裁判案由:
因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2 月 06 日
裁判要旨:
「偽造公印,刑法第二百十八條既有獨立處罰之規定,且較刑法第二百十 二條之處罰為重,則於偽造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文書同時偽造公印者,即 難僅論以該條之罪,而置刑法第二百十八條較重之罪於不問。本院院解字 第三○二○號第三項解釋,於立法本旨並無違背,尚無變更之必要。」司 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八十二號著有解釋;本院三十年上字第二九八二號 判例意旨與上開解釋不符,並經本院六十二年二月二十日刑事庭庭長會議 決定應停止援用。
|
|
131.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2 月 03 日
|
|
132.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07 日
|
|
133.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01 日
|
|
134. |
裁判案由:
因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所謂「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係指與關於品行、 能力、服務之證書、介紹書相類似之文書而言,如其具有公文書之性質, 則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之原則,尚無適用同法第二百十一條而論以偽造公 文書之餘地。本件原判決於事實欄內,認定上訴人偽造 (前) 總統李○輝 及副總統連戰聯名出具,內載「新安宮委員會壇主林○山先生熱心公益殊 堪嘉許特頒此狀以資鼓勵」等文字之獎狀一紙,並持以行使,向被害人募 款而詐取財物等情;理由欄內,並說明總統依法可授與榮典,為憲法第四 十二條所明定,該獎狀內容為表彰上訴人熱心公益因而特予頒發以資嘉許 ,因認係屬總統依職務所可製作之文書而為公文書等旨。倘屬無訛,則該 獎狀是否係上訴人為證明自己之品行而偽造之刑法第二百十二條所謂其他 相類之特種文書,尚非全無推究之餘地。原判決未詳予研求說明,即論以 同法第二百十一條之偽造公文書,自有可議。
|
|
135.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25 日
|
|
136.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16 日
|
|
137.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28 日
|
|
138.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27 日
|
|
139. |
裁判案由:
違反商標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21 日
|
|
140.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9 月 10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8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7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7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7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7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6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5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侵占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加重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訊問被告應先告知犯罪嫌疑及所犯 所有罪名,罪名經告知後,認為應變更者,應再告知」,乃被告在刑事訴 訟程序上應受告知之權利,為憲法第八條第一項正當法律程序保障內容之 一,旨在使被告能充分行使防禦權,以維審判程序之公平。而其所謂「犯 罪嫌疑及所犯所有罪名」,除起訴書所記載之犯罪事實及所犯法條外,自 包含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七條規定起訴效力所擴張之犯罪事實及罪名 ,暨依同法第三百條規定變更起訴法條後之新罪名。法院就此等新增或變 更之罪名,均應於其認為有新增或變更之時,隨時、但至遲於審判期日前 踐行告知之程序,使被告知悉而充分行使其防禦權,始能避免突襲性裁判 ,而確保其權益。惟若法院就起訴效力擴張之犯罪事實或變更起訴法條之 同一性事實,已踐行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二百八 十九條等規定之調查辯論程序,祇是未明確告知被告新增或應變更之新罪 名,則屬訴訟程序違背法令,此時即應受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八十條之限制 ,如此項未踐行告知新增罪名或罪名變更義務之訴訟程序違法,無礙於被 告行使防禦權而對判決顯無影響時,即不得據為提起非常上訴之理由。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03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護照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3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2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 、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此等文書,性質上有屬於公文 書者,有屬於私文書者,其所以別為一類者,無非以其或與謀生有關,或 為一時之方便,於公共信用之影響較輕,故處刑亦輕,乃關於公文書與私 文書之特別規定。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1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藏匿人犯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2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贓物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10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13 日
|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10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訊問被告,應先告知犯罪嫌疑及所 犯所有罪名。罪名經告知後,認為應變更者,應再告知。」此乃被告在刑 事訴訟法上應受告知之權利,為行使防禦權之前提。其所謂「犯罪嫌疑及 所犯所有罪名」,除起訴書所記載之犯罪事實及所犯法條外,自包含依刑 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七條規定起訴效力所擴張之犯罪事實及罪名。法院就 此等新增或變更之罪名,均應於其認為有新增或變更之情形時,隨時,但 至遲於審判期日踐行上開告知之程序,使被告知悉而充分行使其防禦權, 始能避免突襲性裁判,而確保其權益;否則,如僅就原起訴之犯罪事實及 罪名調查、辯論終結後,擅自擴及起訴書所記載者以外之犯罪事實或變更 起訴所引應適用之法條而為判決,就此等未經告知之犯罪事實及新罪名而 言,無異剝奪被告依同法第九十六條、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二百八十九條 等規定所應享有之辯明罪嫌及辯論等程序權,其所踐行之訴訟程序,即難 謂於法無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贓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8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三條之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為身分犯,犯罪主體須為公務員 ,無公務員身分者,必須有刑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之情形,始有其適 用。上訴人蘇○榮、楊○蓮並無公務員之身分,原判決理由謂其二人牽 連犯刑法第二百十三條之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但未說明其等與何有公務員 身分之人如何共犯該罪及其理由,難謂無判決理由不備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盜用公印文,刑法第二百十八條第二項既有獨立處罰規定,且較刑法第二 百十二條之處罰為重,則於偽造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文書同時盜用公印文 者,即難僅論以該條之罪,而置刑法第二百十八條第二項處刑較重之罪於 不問。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必須提出偽造之文書,本於該文書之內容有 所主張,方得成立。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一)刑法上所謂變造私文書,係指無改作權之人,就他人製作完成之真 正私文書,於不變更其原有文書之本質,擅自改造而變更其內容而 言。故必先有他人私文書之存在,始有變造之可言,否則即難以該 罪相繩。 (二)偽造公印或公印文,刑法第二百十八條既有獨立處罰規定,且較刑 法第二百十二條之處罰為重,則於偽造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文書同 時偽造公印或公印文者,即難僅論以該條之罪,而置刑法第二百十 八條處刑較重之罪於不問。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25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盜用印文罪係指無使用權而就他人原有之印文加以盜用而言,與製造另一 印文加以使用之偽造行為有別。而偽造印文,其方法並無限制,亦不以所 偽造之印文與原印文有所差異為必要。如就他人之印文以照相、影印,或 描摹套繪之方法,複製另一與原印文完全相同之印文使用,既非就原來之 印文加以使用,而係製造另一印文,自屬偽造印文,而非盜用。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所謂變造文書,係指不變更原有文書之本質,僅就文書之內容有所更改者 而言。又影本與原本可有相同之效果,如將原本影印後,將原本之部分內 容竄改,重加影印,其與無製作權人將其原本竄改,作另一表示其意思者 無異,應成立變造文書罪。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等變造之僑委會 (72) 僑證照字第七二一二二七一 ○號不動產買賣華僑印鑑證明書及華僑身分證明書,均為僑務委員會華僑 證照服務室主任於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本於職務所製作之公文書, 其中華僑身分證明書,其內容僅止於證明周錦輝具有僑居身分,與國民身 分證僅為證明身分無殊,固為屬於刑法第二百十二條其他相類證書之一種 。而印鑑證明書,大都於不動產物權或於法律上重要權利之得喪、變更有 重大影響之事項,作為當事人表示真意之主要憑證,自不在刑法第二百十 二條範圍之內,而屬於同法第二百十一條之公文書,即上開兩種文書,均 非屬於同法第二百十條之私文書。原審竟依同法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 條之行使變造私文書罪論科,自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
|
|
裁判案由:
瀆職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醫師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贓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電信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1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搶奪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受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或受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一部之執行而赦免後, 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為累犯,刑法第四十七條定有明文。 又被告犯應併合處罰之數罪,經法院分別判處有期徒刑確定,並依檢察官 之聲請,以裁定定其數罪之應執行刑確定,該數罪是否執行完畢,係以所 定之刑全部執行完畢為斷。其在未裁定前已先執行之有期徒刑之罪,因嗣 後合併他罪定應執行刑之結果,檢察官所換發之執行指揮書,係執行應執 行刑,其前已執行之有期徒刑部分,僅應予扣除,不能認為已執行完畢。
|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0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公平交易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牽連犯之追訴權時效,在各個犯罪間各自獨立,不相干連,應分別計算。 如依牽連犯關係起訴之犯罪事實中之輕罪,其追訴權時效已完成,而重罪 部分仍應論罪時,應於該有罪判決書之理由內說明因檢察官以一訴主張該 輕罪與重罪合屬裁判上一罪,故僅應就重罪部分於主文諭知罪刑,就輕罪 部分毋庸於主文另行論知免訴之理由,始符訴訟 (彈劾) 主義之法理。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9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8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7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6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5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有罪之判決,於科刑時,除法律有併科罰金之規定外,僅能諭知一種主刑 ,如法律規定某行為,處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者,係賦予法院選科之權 ,法院僅得選擇其一,不得就一罪宣告兩種主刑。原判決認定被告係犯刑 法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二條之行使偽造特許證罪,其法定本刑為一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並無併科罰金之規定,於科刑時 ,自僅得於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三種主刑,選擇其一,不得併科兩種主 刑。乃原判決除判處被告拘役五十九日外,竟予併科罰金三千元,並諭知 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顯已逾越法定刑之範圍,自有適用法則不當之 違法。
|
|
裁判案由:
違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4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2 月 26 日
|
裁判案由:
偽告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1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判決者,其判決當然為違背法令,又三親等內姻親之 間,犯竊盜罪者,須告訴乃論,故被告所犯二親等姻親間竊盜罪與經檢察 官起訴之變造特種文書罪間,縱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因竊盜部分未 經告訴,法院仍不得一併審判。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2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國幣懲治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10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9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電信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貪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8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7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6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漁船配油手冊,係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漁業局依臺灣地區漁船油核配辦法第 五條規定所核發,作為政府按核定油量範圍內補助部分價款之依據,與政 府准許為某種行為之特許證有別,是該配油手冊,為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 公文書甚明。
|
|
裁判案由:
煙毒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5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一販賣毒品罪,並不以販入之後,復行賣出為構成要件,苟以營利為目 的,將毒品購入或將之賣出,有一於此,其犯罪即經完成。意圖營利 ,私運管制物品毒品進口販賣者,其所犯運輸毒品及私運管制物品進 口二罪名,有想像競合犯關係,應從一重之運輸毒品罪處斷;而運輸 毒品與販賣毒品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應依刑法第五十五條從一重 之販賣毒品罪處斷。又運輸毒品,當然含有持有行為,意圖販賣而向 國外毒販購買毒品後,毒品如已由賣方交付運輸之共犯,在國外以郵 寄或托運等方式運輸入境,則該毒品即已由共犯持有,其販入毒品行 為,顯已完成,自不得以該毒品於運送過程被查獲,尚未送達收貨人 ,而謂不成立販賣毒品罪。 二法院對於檢察官起訴被告之數個犯罪行為,均應詳為審理,本乎法律 規定,理性思考,妥為裁判,不因任何個人或輿論之好惡而有所影響 。現行法尚無關於裁判上一罪之案件,得僅就據以處斷之重罪部分為 調查證明即為已足,而就輕罪部分可無須詳為調查,任令瑕疵存在, 率予審認之規定。審理案件之法院,對於大辟極刑之罪,本乎職權, 就被告有利、不利之證據,竭盡其調查能事,認被告之罪證明確,且 所犯不見容於人間社會,求其生仍不可得,而按律論科,處以極刑者 ,固法治國所應然。第按司法審判權之作用,在於依據法律維護正義 與公平。律有正條,刑依定法,非可擅專。而刑事訴訟以確定國家具 體的刑罰權之存否及其範圍為目的,關係人民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 權利至鉅。實施刑事訴訟程序之公務員,就該管案件,應於被告有利 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行使審判職權之法官,尤須秉持敬事負責 之精神,嚴肅謹慎之態度,審理每一案件,以求發現實質之真實,使 刑罰權得以正確行使,發揮司法之功能。法院為實現實體正義,仍不 可忽略程序正義之踐行。被告犯罪已經證明者,固應依法為論罪科刑 之判決。惟所謂被告犯罪已經證明,指構成犯罪之事實及處罰條件均 經證明者而言。此與檢察官之提起公訴,僅依偵查所得之證據,足認 被告有犯罪嫌疑者,即得為之,尚有不同。必被告罪證明確,始有進 而審酌一切情狀,量定刑罰之可言。而科刑判決之事實一欄,為論罪 科刑適用法令之依據。其認定之事實,必須與真正事實相合,始能適 合法律之精神,維持判決之威信。若認定之事實不當或尚欠明確,則 不惟不能據以適用法律,且其判決內容,恐有枉縱,而法律秩序,亦 難維持,何能率予確定。此所以訴訟程序設審級制度,使認定事實不 當或適用法律違誤之不妥適裁判,經由上級法院之裁判,而得以匡正 ,期成信讞者也。本院職掌民事、刑事訴訟案件之終審裁判,當事人 權益之爭執,國家刑罰權之存否,至此定讞。依法維護國家法律秩序 及保障人民權益,乃本院無可旁貸之職責,並為本院迄未稍懈、努力 以赴之目標。惟本院為法律審,凡上訴或送由本院覆判之案件,有違 背法令之情形者,本院除依法律之規定得自為判決者外,即應將原判 決撤銷,發回更審。原判決就本院依法行使審判職權將下級審違誤不 當之判決撤銷,發回更審,漫指本院「常以與生死刑度無關之事由, 使個案不能確定。」非僅僭越,抑且因果不分,混淆視聽,併予指正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瀆職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3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野生動物保育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盜匪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五十六條之連續犯雖以一罪論,但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其加重 多寡,當與連續犯行次數之多寡有關,故同一連續犯案件,其所認定犯行 次數較少者,與所認定犯行次數較多者,兩者適用之連續犯刑罰法條,就 形式上觀之,雖無差異,但實質上其法條所含刑罰輕重之程度,顯有不同 ,故第二審法院所認定連續犯之次數,倘較第一審法院所認定者為多,則 第一審判決適用之連續犯刑罰法條,實質上即難謂當,依刑事訴訟法第三 百七十條但書之規定,第二審自得諭知較重於第一審判決之刑。
|
|
裁判案由:
違反台灣省內菸酒專賣暫行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1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1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上訴人在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之收受通知聯者簽章欄偽簽張高彰 之署押即係表示已收到該通知單之意思,復將該通知單交由警員處理,顯 然對該文書之內容有所主張,自有行使之意思,而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 通知單尤與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種文書性質有所不同,原判決論以刑法 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條之罪,並無適用法則不當之情形。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31 日
裁判要旨:
沒收物應於判決事實欄為明確之記載,若沒收物係以附表表示之,則該附 表自應附於判決之末,始足為判決之依據並符法制。
|
|
裁判案由:
違反臺灣省內菸酒專賣暫行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2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辯護人委任狀,乃委任人委託受任律師為被告辯護之契約書,性質上 為民法上之委任契約,自係刑法第二百十條之私文書,此與同法第二百十 二條規定之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即一般所稱 之特種文書,性質上然有別。
|
裁判案由:
盜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10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懲治盜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盜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9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所謂間接正犯,係指犯罪行為人不親自實施犯罪,而利用無責任能力人或 無犯罪意思之人實施犯罪而言,故必須被利用人之行為成立犯罪時,該利 用者始能依間接正犯論處。而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偽造特種文書罪,以無 制作權之人冒用有制作權者之名義而制作該文書為要件,如果制作該文書 者,對於此種文書本有制作之權,即不發生偽造問題。本件台北市監理處 所核發之機車駕駛執照,乃監理機關本於職權,有權制作之文書,自無偽 造可言,該駕駛執照既非偽造,被告自無成立偽造駕駛執照罪間接正犯之 餘地。惟被告將上開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監理處不知情之公務員登載 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即駕駛執照上,足以生損害於監理機關核發駕駛執 照之正確性及陳遠祥,其行為合於刑法第二百十四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 罪之規定,應依該法條處罰。原判決以被告之上開行為成立刑法第二百十 二條偽造駕駛執照罪之間接正犯,自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種文書,係指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 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而言。此類文書多為供謀生 及一時便利之用,其情節較為輕微,故持設本條,科以較輕之刑。本件原 判決認定被告楊燕婷 (YONGYEN TING) 為馬來西亞人,於民國八十五年 五月十七日,持馬來西亞編號 A 五三六一一二二號護照,參加旅行團搭 乘班機自吉隆坡入境我國,明知在我國之停留簽證僅十四天,竟為謀續留 臺灣工作,於簽證到期後之同年十二月間,以新台幣 (下同) 三萬元之代 價,與綽號「大哥」之不詳姓名男子,共同基於犯意之聯絡,由該「大哥 」者於不詳之時間、地點,在其護照上蓋用偽造之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外處 八五字第一二一號限於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前離境之「逾期居\停留 限期出境章戳」內容後,交其於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持往桃園中正 機場,交予機場之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人員查驗,欲矇騙出境,足以 生損害於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對於入出境旅客期限管理之正確性。該項蓋 用偽造之章戳內容,既係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出具,證明外國旅客得在我國 停留期限之公文書,顯非僅供謀生及一時便利之用,自不屬上開法條所規 定之特種文書。被告持以行使,係犯刑法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一條之 行使偽造公文書罪。原判決論以同法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二條之行使 偽造特種文書罪,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偽造關於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應論以刑 法第二百十二條之偽造特種文書罪。本件依原判決認定之事實,上訴人等 偽造原判決附表編號 1、2 所載之在職證明書,苟此項認定屬實,因該在 職證明書應係關於服務之證書,則上訴人等此部分應係犯刑法第二百十六 條、第二百十二條之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原判決認上訴人等此部分係犯 刑法第二百十六條、第二百十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其法則之適用即有 違誤。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贓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8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7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6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商標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22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8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國家安全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5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重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肅清煙毒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搶奪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4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3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貨幣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2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1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1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6 年 01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商標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2 月 10 日
|
裁判案由:
贓物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1 月 2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1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電信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有罪判決書之事實一欄為適用法令之根據,應將法院職權上所認定之犯罪 事實詳為記載,始足為適用法令是否正當之準據。原判決事實欄對於上訴 人行使偽造 (或變造) 特種文書之犯罪地點在何處﹖犯罪時間為何﹖偽造 公印或公印文之內容係何官署﹖均未予以明確認定,詳細記載,自不足為 適用法律之根據。又事實欄、理由欄均記載有「如附表甲」、「如附表乙 」、「如附表丙」,自與原判決並未有附表不相適合。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10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麻醉藥品管理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原判決對檢察官起訴認:蘇○發、林○家、黃○典涉犯偽造王○水、黃○ 雄 (退票三九○號) 、陳○德、吳○融、吳○豪、呂○禾、曾○雄、李○ 榮、陳○達、王○村、史○隆、趙○井、劉○賢、鐘○榮、楊○義、陳○ 譯、黃○城、傅○崇、林○俊、王○洋帳戶而冒領之支票簿,陳○彬、連 ○揚偽造陳○銘、楊○忠、莊○銑、陳○順、黃○富、許○興、陳○輝、 林○珍帳戶,冒領支票簿部分均疏未論及,自有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判決 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0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煙毒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06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8 月 02 日
裁判要旨:
偽造之印章、印文或署押,不問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為刑法第二百十 九條所明定。此項沒收之規定,乃刑法第三十八條之特別規定。故凡屬印 章、印文或署押之沒收,均應優先適用之。原判決既認定上訴人等有偽造 各機關、負責人之印章、印文,且該印章、印文無關偽造支票者,又無刑 法第二百零五條之適用問題,乃竟不適用刑法第二百十九條之特別規定, 而逕依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一項第二、三款宣告沒收,其法則之適用自屬不 當。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7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6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6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6 月 0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5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30 日
|
|
裁判案由:
電業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煙毒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麻醉藥品管理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4 月 0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藥事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14 日
|
裁判案由:
殺人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以直接審理為原則,必須經過調查程序,以顯出於審判庭之證據 資料,始得採為判決基礎。故卷宗內之筆錄及其他文書可為證據者,應向 被告宣讀,或告以要旨,證物應提示被告,令其辨認,如係文書而被告不 解其意者,應告以要旨,此項程序為公開審判期日所應踐行者,否則即係 於審判期日所應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若採為裁判之基礎,其判決當然為 違背法令。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3 月 0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妨害風化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2 月 0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簽發票據及在票據上為背書,分屬不同之票據行為,上訴人在票號一七 ○六六一九、一七○六六四五號支票背面,偽造王添樹之署押為背書, 並非偽造有價證券構成之要件,原判決竟認偽造支票與偽造背書係一行 為所作成,難謂適法。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懲治走私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1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2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2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1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20 日
裁判要旨:
原判決理由內說明:「所犯行使偽造私文書,行使變造特種文書 (國民身 分證) ,使公務員登載不實與收受贓物等罪間,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 應從一重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斷」,按上訴人收受贓車係為了要連同偽 造之申請牌照有關證件,交給不知情之盧武癸持以向監理機關申請汽車牌 照,原判決在理由內敘述這些行為之間,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旨在 取得汽車牌照,並無判決不載理由之情形。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09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10 月 09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11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8 月 10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2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2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竊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6 月 2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6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25 日
裁判要旨:
檢察官起訴意旨,指被告所犯非屬刑法第六十一條所列之案件,惟經第二 審法院依刑法第六十一條之罪判處被告罪刑,被告自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5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所謂自首係指於偵查機關尚未發覺犯罪前,先行向該機關告以犯罪之人, 同案被告潘樸於八十二年六月四日被查獲時已供出上訴人亦有參與犯行, 上訴人嗣後自行到案,自與自首之要件不符。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25 日
|
|
裁判案由:
國家安全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1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19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1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4 月 01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31 日
|
|
裁判案由:
強盜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17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3 月 13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2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証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按系爭之內政部消防安全設備 (器材) 審核認可書,其主要內容為:「第 一項,本件海龍自動滅火器准予使用。……第七項,本認可書有效期間間 自八十一年九月十七日至八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止,逾期作廢。」顯係公務 員針對「某類型之滅火器,在一年期限內,准予使用,逾此期限,即失其 認可效力」而出具之消防器材使用「資格證明」文件,雖為公務員職務上 所制作之公文書,但其作用僅屬政府為人民一時謀生之方便而出具之特許 證明文件,其功能亦僅為廠商生產及參與投標之資格證明而已,上訴人變 造此類文書,核其所為,係犯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變造特許證罪,其利用 不知情之歐明昌行使上開變造之特許證持以投標,係屬間接正犯;其變造 之低度行為應為行使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公訴人引用刑法第二 百十六條、第二百十一條之行使變造公文書罪名起訴,容有未洽。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2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2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24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8 日
|
|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6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3 日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1 月 12 日
|
|
裁判案由:
贓物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12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按刑法第五十五條之牽連犯,比較罪之輕重,係以所犯法條之本刑為標準 ,查被告張明德所犯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第二項之故買贓物罪,第二百十 條之偽造私文書罪,第二百十二條之偽造特種文書罪間,具有方法結果之 牽連關係,比較上開各罪,故買贓物罪與偽造私文書罪雖最高刑均為有期 徒刑五年,但故買贓物罪有拘役、罰金之規定,較偽造私文書罪為輕,故 上開各罪以偽造私文書罪之法定刑為最重 (司法院院解字第三四五四號, 本院四十三年台非字第五五號判例) ,乃原判決理由竟記載張明德所犯 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條 (漏引第二項) 、第二百二十條、第二百十條、第二 百十二條之罪,所犯上述各罪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應從一重處斷,而 諭知張明德故買贓物罪刑,自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12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車輛專用完稅貨物出廠證乃表示業經繳納貨物稅之證明,雖證書內容由產 製廠商制作,但其上蓋有台灣省稅務局公印文,並載明奉財政部 73.04.0 6 台財稅第五二三八二號函核准代替完稅貨物出廠證,即係依貨物稅條例 第二十一條規定以此憑證替代完稅貨物照證,用以證明已向主管稽徵機關 即台灣省稅務局領用貨物稅證照,自屬公文書。又國產汽車出廠檢驗合格 證書,係經濟部商品檢驗局依商品檢驗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授權國產商品生 產場廠在該局監督考核下代為檢驗,其從事檢驗之人員就其辦理之檢驗工 作事項以執行公務論,是該文書為公務機關基於職務上制作之文書,表示 業經經濟部商品檢驗局檢驗合格,仍不失為公文書。
|
|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9 月 15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8 月 04 日
|
|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7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特許證,是有權機關發給特別許可之公文書。本件原判決認上訴人偽造行 政院新聞局銘廣字第二○二六號、局錄影字第二一五九五號「追殺黑名單 」錄影帶直標部分,係犯刑法第二百十二條偽造特許證或其相類之文書部 分,經查該錄影帶直標僅記載「銘廣字二○二六號、局錄影二一五九五號 」字樣,並未記載製作之有權機關或製作之公務員,製作年月日,以及特 許文書之內容,從其外表觀察,似僅旨在表明該錄影帶係屬合法授權之錄 影帶而已,而非意在表彰行政院新聞局特許之文書,則是否能認係特許證 或與其相類之文書,或依習慣或特約足以表明其用意證明之準文書,而更 論其犯刑法第二百十二條或第二百二十條及第二百十六條之罪責,自有疑 義。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7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種文書,係指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 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而言。公立醫院之診斷書, 既非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又非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 類之證書,更非介紹書,而係公立醫院對於病患診斷結果,表示其判斷意 見之公文書,自無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適用,乃原審對於被告偽造國立台 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診斷書竟適用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特種文書論處被 告罪刑,殊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
|
|
裁判案由:
貪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4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公務員包庇賭博罪,係指公務員予犯賭博罪者以相當之 保護,而排除外來之阻力,使其不易發覺者而言,自以有積極的包庇行為 為必要,與單純縱容或不予取締之消極行為有別。原判決認定謝坤銘與其 餘警員對林樹等人經營之賭場予以包庇,惟對於謝坤銘究竟如何積極作為 ,排除外來阻力,使該賭場不被發覺,亦未詳加認定,載明於事實欄,復 未於理由內敘明其憑以認定之證據,同屬證據上之理由不備。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3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二條所謂之特許證,係指法令特許執行某一特種業務,或准 許其經營某一特種事業之權利所發給之證書,而貨櫃上所標示之號碼係由 貨櫃所有人依據「國際貨櫃報關公約」之規定,於編定號碼後標示於貨櫃 上,作為貨櫃身分之標誌 (參閱原審卷第四十一頁、財政部基隆關稅局函 ) ,以利往後貨櫃使用上之辨識及管理,此與機車引擎號碼,係機車製造 廠出廠之標誌,表示一定用意之證明,並無二致,應同屬刑法第二百二十 條、第二百十條之準私文書;且該貨櫃號碼並非政府依法賦予某特種權利 之表徵,自非特許證。
|
|
裁判案由:
殺人未遂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7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中華民國八十年罪犯減刑條例已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布,自 八十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凡犯罪在七十九年十月三十一日以前,除有該條 例第三條、第五條第二項前段、第六條規定之不得減刑情形外,均應依該 條例第二條第一項各款之規定予以減刑,其未經判決確定者,於裁判時減 其宣告刑,此觀之同條例第二條、第八條之規定自明。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2 月 29 日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1 月 15 日
裁判要旨:
診斷書之使用,通常為證明病人身體傷病之情形,充請假、報銷或請求醫 藥費或訴訟所需,性質上與刑法第二百十二條之文書之為謀生及一時便利 之用而制作者亦異。故被告所為,應犯刑法第二百十一條之偽造公文書罪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5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執行入出國境旅客證照查驗職務之公務員 (內政 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組織規程第二條第四款規定參照) ,於職務上制作表 示入出國境旅客 (人民) 經受查驗完畢之證明,縱以戳章型式在護照上填 記,既非護照、旅券之本體,復與關於護照持有人之品行、能力、服務或 其他相類之證書無涉,自非刑法第二百十二條規定之特種文書,而屬於同 法第二百二十條規定之準公文書;且該圓型章戳亦非表示人格證明符號之 印章。而該加蓋於張宇勛、張秉皓護照上之戳章,原應為公務員職務上制 作表示張宇勛、張秉皓入境經查驗證照完畢之意思,被告等予以偽造,即 係偽造刑法第二百二十條規定以文書論之公文書,並非所謂「入境證書」 。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4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偽造私文書或印章罪之成立,固須所偽造者為他人名義之文書或印章,惟 所謂他人名義,即非自己名義之意,非謂名義人必須確有其人,苟其所偽 造之文書或印章,足以使人誤信其為真正,雖該名義人係出虛捏,亦無妨 於偽造罪之成立,法院對該被偽造名義人是否真有其人,自無庸進行無益 之調查。罪之判決書,對於被告否認犯罪所為有利之辯解,僅須將法律上 阻卻犯罪成立及應為刑之減免等原因事實之主張,予以論列即可,其他單 純犯罪構成事實否認及被告個人對原判決認定之事實所為法律見解之敘述 ,原判決縱未逐一予以判斷,亦非理由不備。
|
|
裁判案由:
殺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3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按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刑法第一條定有明文 ,又依刑法第十一條前段及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刑法第五、六條以外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以外之罪者,不適用之,易言之,此種行為係屬不罰,如經起訴,應為無 罪之判決,原判決竟認此部分係無審判權,應不另為不受理之諭知,自屬 違誤。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3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偽造國民身分證並偽造內政部公印加蓋其上者,依司法院院解字第三○二 ○號解釋及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八十二號解釋,應成立刑法第二百十 二條及第二百十八條第一項之罪,並依同法第五十五條從一重處斷。乃原 判決竟謂偽造公印、公印文,係偽造特種文書之階段行為,而被吸收云云 ,尤屬於法有違。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1 月 29 日
裁判要旨:
查戶口名簿係從公務員職務上制作之戶籍登記簿過錄而來,其內容與戶籍 登記簿之記載無異,二者效用相同,是其法律上之性質,即係公務員職務 上制作之文書,與僅為便利一時謀生所用之證書、介紹書等特種文書有別 ,應認為刑法第二百十一條之公文書。
|
|
裁判案由:
貪污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10 月 11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二百十三條公務員職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係以公務員明知不實, 故於其職務上所掌公文書予以登載而言,與同法第二百十四條使公務員職 務上登載不實文書罪,係公務員不知情或受欺罔,而在職務上所掌公文書 為不實登載情形者有別,性質上兩罪不能兼容併存。若公務員與使公務員 為不實登載之行為人,均明知該事項為不實,縱公務員之登載係出於行為 人申請後始被動為不實之登載,亦因雙方均對事項之不實有所共識,應已 入於共犯範圍,均成立刑法第二百十三條之罪。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09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上之變造文書,祇需在原有存在之文書上,不變更其文書之本質,而 就文書之內容有所增刪、更改,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即屬當之;所稱 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祇以有損害之虞即為已足,不以實生損害為必 要,且此項損害,亦不以具經濟價值為限;若為公文書,如因而有使公文 書之信憑性發生動搖、混淆之虞者,亦包括在內。印鑑證明書,大都於不 動產物權或於法律上重要權利之得喪、變更有重大影響之事項,作為當事 人表示真意之主要憑證,該項證明書復係由該管公務員制作、核發,自屬 刑法上之公文書。至,身分證明書既由該管公務員查據相關資料所制作、 核發,用於表示特定人關於品行、能力相類之證書,亦屬具公文書性質之 特種文書。如果無制作權之人在原有之上述印鑑證明書或身分證明書上之 文書內容予以增刪、變更,縱性質上仍不影響其印鑑證明與身分證明之本 質,但制作、核發該證明書之原有目的、作用,如因而有足生混淆、動搖 之虞時,能否謂不構成變造公文書與特種文書之罪,即非無研求之餘地。
|
|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80 年 09 月 05 日
裁判要旨:
案件是否屬於刑法第六十一條所列各罪之範圍尚有爭執者,應視當事人在 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是否業已提出。如當事人本已主張非刑法第六十一 條所列各罪,第二審仍認係該條各罪之判決者,始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查法院不得就未經起訴之犯罪審判,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甚明 ,起訴之事實,一經法院認為無罪,即與未經起訴之事實,不發生牽連關 係,亦即無犯罪事實一部與全部關係可言。 科刑或免刑之判決,得就起訴之犯罪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 者,係指法院得在事實同一之範圍內,亦即不變更起訴之犯罪事實,始得 自由認定事實,適用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