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 第 30 條 
幫助犯及其處罰


1.幫助他人實行犯罪行為者,為幫助犯。雖他人不知幫助之情者,亦同。
2.幫助犯之處罰,得按正犯之刑減輕之。


 
裁判案由:
偽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8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人民除有法定事由情形外,有就其親見親聞所知悉之事實作證之義務,所 謂親見親聞,當指作證時「已發生」之事實,若因陳述此等事實,而陷自 己或有一定身分關係之人有招致被訴或處罰之危險,始得依不自證己罪之 法理而拒絕證言,至於尚未發生之情事,或已經判決確定之事實,均不得 拒絕證言。 (1) 刑事訴訟程序之主要目的,在於透過踐行正當法律程序而為犯罪事 實之真實發現;又事實之有無或如何,自須依賴證據加以理清;所 謂證據,包括在他人之訴訟案件中,陳述自己所見所聞具體事實之 第三人,亦即證人;為能發現事實真相,刑事訴訟法第 176 條之 1 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問何人,於他人之案件,有為證人 之義務;明定凡應服從我國法權之人,無分國籍身分,均有在他人 為被告之案件中到場接受訊問,陳述自己所見所聞具體事實之義務 ;此自同法第 178 條尚規定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 者,得科以罰鍰;證人不到場者,亦得予以拘提益明。 (2) 又履行作證之義務,自當據實陳述;我國刑事訴訟法為強制證人據 實陳述,以發現真實,乃採書面具結,即對依法有具結能力之證人 ,於訊問前或訊問後,先告以具結之義務及偽證之處罰,再命其朗 讀內載「當(係)據實陳述」、「決(並)無匿、飾、增、減」等 語之書面結文,並簽名、蓋章或按指印而出具之,以擔保其所陳述 之證言為真實,此觀刑事訴訟法第 186 條至第 189 條規定自明 ,係證言真實性之程序擔保;如證人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 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偽陳述者,即應負刑法第 168 條規定之偽 證罪責。簡言之,刑法上之偽證罪,就已出具書面擔保,猶違反據 實陳述義務之證人課予刑事責任,乃為實現要求證人據實為證,以 達保護司法權正確行使之立法目的所為之具體規範。 (3) 承上,楊○豐為證人,本有據實陳述之義務,且受偽證罪責之約制 ,自無從准許楊○豐以尚未發生之偽證事項,主張為第 181 條規 定之「恐受刑事追訴或處罰」而拒絕證言,否則,為發現事實真相 而於刑事訴訟法規定為證人之義務,即無從實現。
 
裁判案由:
妨害風化
裁判日期:
民國 106 年 11 月 02 日
裁判要旨:
刑法第 231 條第 1 項前段之罪,係以行為人主觀上有營利及使男女與 他人為性交或猥褻行為之犯意,客觀上有引誘、容留或媒介行為,為其犯 罪構成要件,當行為人一有「引誘、容留或媒介以營利」行為時,犯罪固 即成立。惟一般應召站之經營模式,通常設有主持人、掮客、保鑣及接送 應召女子前往性交易之人(俗稱馬伕)等成員,從應召站業者散發性交易 之訊息,不特定之男客得悉後,依該訊息,與應召站業者聯絡,並就性交 易態樣、價碼、地點、時間,甚至應召女子類型達成合意後,應召站業者 派馬伕送應召女子,按時前往與男客約定性交易之地點,於應召女子與男 客完成性交易,收取對價後,馬伕再將應召女子接回,應召女子就該次性 交易所得與應召站業者拆帳,應召站業者媒介之性交易整個過程始告完結 ,犯罪始為終了。應召站業者既以應召女子完成性交易,並取得性交易對 價為其犯罪之目的,應召站業者於掮客媒介之後,為促成性交易之順利完 成,保鑣、馬伕等人員,續為犯罪之分工,此雖不影響於媒介行為既遂之 認定,但就全部犯罪行為之完竣而言,實有待應召女子與男客為性交易, 並取得對價,方為終了,以符應召站業者媒介性交以營利之犯罪目的。是 在應召女子完成性交易並取得對價,犯罪尚未完結前,如有不具共同犯罪 意思亦未參與媒介行為之人,基於幫助之犯意,參與構成要件以外之接送 應召女子的協力行為,仍應依幫助犯論處,核其所為,並非犯罪完成之事 後幫助,其理至明。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106 年 09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11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被告於第二審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者,得不待其陳述逕行判決, 刑事訴訟法第 371 條定有明文,此係因被告已於第一審程序到庭陳述, 並針對事實及法律為辯論,應認已相當程度保障被告到庭行使訴訟權,如 被告於第二審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為避免訴訟程序延宕,期能 符合訴訟經濟之要求,並兼顧被告訴訟權之保障,除被告於上訴書狀內已 為與第一審不同之陳述外,應解為被告係放棄在第二審程序中為與第一審 相異之主張,而默示同意於第二審程序中,逕引用其在第一審所為相同之 事實及法律主張。從而,針對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之陳述,倘被告於第一 審程序中已依刑事訴訟法第 159 條之 5 規定,為同意或經認定為默示 同意作為證據,嗣被告於第二審經合法傳喚不到庭,並經法院依法逕行判 決,揆諸前開說明,自應認被告於第二審程序中,就前開審判外之陳述, 仍採取與第一審相同之同意或默示同意。 協同意見:本裁判要旨,於檢察官對第一審諭知被告無罪判決提起上訴, 被告於第二審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庭之情形,應無適用 。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裁判案由:
偽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07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一)證人係指在他人之訴訟案件中,陳述自己所見所聞具體事實之第三 人,為證據之一種,具有不可代替之性質。刑事訴訟法第 176 條 之 1 即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問何人,於他人之案件, 有為證人之義務」,明定凡應服從我國法權之人,無分國籍身分, 均有在他人為被告之案件中作證之義務,俾能發見事實真相。又我 國刑事訴訟法為強制證人據實陳述,以發現真實,乃採書面具結, 即檢察官或法院(法官)對依法有具結能力之證人,於訊問前或訊 問後,先告以具結之義務及偽證之處罰,再命其朗讀內載「當(係 )據實陳述」、「決(並)無匿、飾、增、減」等語之書面結文, 並簽名、蓋章或按指印而出具之,以擔保其所陳述之證言為真實, 此觀同法第 186 條至第 189 條規定自明,係證言真實性之程序 擔保;如證人於案情有重要關係之事項,供前或供後具結,而為虛 偽陳述者,即應負刑法第 168 條之偽證罪責;從而,刑法上之偽 證罪,本係就已出具書面擔保猶違反據實陳述義務之證人課予刑事 責任,乃實現要求證人據實為證之具體規範,以達保護司法權正確 行使之立法目的。故雖刑事訴訟法第 181 條同時規定證人恐因陳 述致自己或與其有該法第 180 條第 1 項關係之人受刑事追訴或 處罰者,得拒絕證言,以保障證人有不自證己罪或與其有一定身分 關係者入罪之拒絕證言權,避免證人在偽證處罰之負擔下,必須據 實陳述而為不利於己或與其有一定身分關係之人之證言,致陷於窘 境,以兼顧人情;且此所謂「恐受刑事追訴或處罰」,不限於證言 有直接導致其受追訴或有罪之處罰為限,抑凡有關其刑事責任之不 利證言(例如累犯加重之事由、習慣犯認定之基礎事實等)均應包 括在內;然若因其陳述而有受「偽證罪」追訴、處罰者,則非屬此 之拒絕證言之理由,自屬當然。否則,證人動輒以所陳述內容恐將 致己或有一定身分關係之他人受「偽證罪」之追訴、處罰,而拒絕 陳述,將有害於訴訟之公正,為發現事實真相而於刑事訴訟法規定 為證人之義務,即無從實現。 (二)刑事訴訟法第 181 條規定,證人恐因陳述致自己或與其有家長、 家屬關係之人受刑事追訴或處罰者,得拒絕證言;為確保證人此項 拒絕證言權,刑事訴訟法第 186 條第 2 項並規定法院或檢察官有 告知證人之義務。所謂「家長、家屬」關係者何?固依「犯罪概念 個別化」,在不同法規範中,相同概念可為不同之解釋,惟為能保 護司法權能正確行使,復能兼顧人情,避免證人陷於抉擇自負偽證 罪或據實陳述而陷與其有家長(家屬)關係之人於罪之窘境,仍應 以該據實陳述之要求,不致傾頹應長久穩固之家庭關係,為其界限 ;故雖非親屬,參諸民法第 1123 條第 3 項規定,仍須以永久共 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始得視為具有家長、家屬之關係,而為 發見事實真相之司法功能所不得不容隱之範疇。
 
裁判案由:
聲請刑事補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07 月 14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按刑法第五十條第一項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 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 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第二項規定:「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 ,依第五十一條規定定之。」而第五十一條第五款規定:「數罪併罰,分 別宣告其罪之刑,依下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 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 三十年。」是除有上開但書情形,法院判處有期徒刑數罪併罰案件,本應 於判決中定應執行之刑。而上開但書規定不得併合處罰之數罪,於判決確 定後,受刑人既得依刑法第五十條第二項規定,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定應 執行刑,可見該項請求為被告之權利。倘被告於法院審理中已為該項請求 ,如仍拘泥於刑法第五十條第二項規定,不予准許,而必待判決確定,始 得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定應執行之刑,徒增勞費,亦非立法本意,故應認 該項請求,於法院審理中亦得行使。基此,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 第五十條第一項但書之情形,除被告於法院審理中請求法院,或於判決確 定後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不適用併合處罰之規定,賦 予其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按刑法第五十條第一項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 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 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第二項規定:「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 ,依第五十一條規定定之。」而第五十一條第五款規定:「數罪併罰,分 別宣告其罪之刑,依下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 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 三十年。」是除有上開但書情形,法院判處有期徒刑數罪併罰案件,本應 於判決中定應執行之刑。而上開但書規定不得併合處罰之數罪,於判決確 定後,受刑人既得依刑法第五十條第二項規定,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定應 執行刑,可見該項請求為被告之權利。倘被告於法院審理中已為該項請求 ,如仍拘泥於刑法第五十條第二項規定,不予准許,而必待判決確定,始 得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定應執行之刑,徒增勞費,亦非立法本意,故應認 該項請求,於法院審理中亦得行使。基此,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 第五十條第一項但書之情形,除被告於法院審理中請求法院,或於判決確 定後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外,不適用併合處罰之規定,賦 予其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
 
裁判案由:
刑事補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5 年 03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刑事補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3 年 10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森林法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102 年 05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罰金之易服勞役,以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一日;但勞役期限不得 逾一年,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三項定有明文。又罰金總額折算逾一年之日數 者,以罰金總額與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復為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五項所明 定。是罰金總額如以一千元、二千元或三千元折算勞役一日,尚不致超過 一年之日數(三百六十五日)者,自應依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三項前段規定 酌定其折算標準;必以最高之折算標準即三千元折算勞役一日,猶不免逾 越一年之日數者,始應依照刑法第四十二條第五項之規定,以罰金總額與 一年之日數比例折算。
 
裁判案由:
再審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11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刑事補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07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2 月 20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1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10 月 19 日
 
裁判案由:
背信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8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8 月 0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8 月 01 日
 
裁判案由:
商業會計法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7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商標法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6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6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殺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5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4 月 2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4 月 1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4 月 01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0 年 03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因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2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1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10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販賣毒品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9 月 0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7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7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殺人等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6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4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3 月 1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2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1 月 0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2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1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1 月 26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三,係為補救採納傳聞法則,實務上所可能 發生蒐證困難之問題,於本條所列各款原始陳述人於審判中無法到庭或雖 到庭而無法陳述或無正當理由拒絕陳述之情形下,承認該等審判外之陳述 ,於具備「絕對的特別可信情況」與「使用證據之必要性」要件時,得為 證據之規定。此項未能供述或不能供述之原因,必須於審判中為證據調查 之際,仍然存在者,始足語焉。其第三款所稱「滯留國外或所在不明而無 法傳喚或傳喚不到」,必須是透過一切法定程序或通常可能之手段,仍不 能使居留國外之原始陳述人到庭者,始能認為係「滯留國外」;至「所在 不明」,則指非因國家機關之疏失,於透過一定之法律程序或使用通常可 能之方式為調查,仍不能判明其所在之情形。又此之「絕對的特別可信情 況」,係指陳述時之外部客觀情況值得信用保證者而言,解釋上可參考外 國立法例上構成傳聞例外之規定,如出於當場印象之立即陳述(自然之發 言)、相信自己即將死亡(即臨終前)所為之陳述及違反己身利益之陳述 等例為之審酌判斷,與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二規定之「相對的特別可信 情況」,須比較審判中與審判外調查時陳述之外部狀況,判斷何者較為可 信之情形不同,更與供述證據以具備任意性之要件始得為證據之情形無涉 。再「使用證據之必要性」,乃指就具體個案案情及相關證據予以判斷, 其主要待證事實之存在或不存在,已無從再從同一供述者取得與先前相同 之陳述內容,縱以其他證據替代,亦無由達到同一目的之情形。凡此概屬 構成傳聞例外證據能力之要件,係屬於對訴訟法事實之證明,雖以自由證 明為已足,但仍應由主張該項陳述得為證據之一方先為之釋明,再由法院 介入為必要之調查,並扼要說明其得為證據之理由,始為適法。x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1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1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1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1 月 0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10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違反農藥管理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9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幫助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9 月 1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9 月 0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9 月 0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8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8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1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6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6 月 0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不服第一審判決而上訴於第二審法院者,應提出上訴書狀,上訴書狀應敘 述具體理由,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六十一條第一、二項定有明文。所謂「應 敘述具體理由」,指就不服判決之理由為具體之敘述而非空泛之指摘而言 。上訴理由就其所主張第一審判決有違法或不當之情形,如已舉出該案相 關之具體事由,足為其理由之所憑,即不能認係徒托空言或漫事指摘,縱 其所舉理由經調查結果並無可採,要屬上訴有無理由之範疇,尚難遽謂未 敘述具體理由。又第二審非如第三審係法律審,故第二審之上訴理由無須 如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七條規定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限,自不得以上訴 理由未指出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處,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 以駁回。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4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4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選舉罷免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1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7 月 1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6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6 月 0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14 日
裁判要旨:
不服第一審判決而上訴於第二審法院者,應提出上訴書狀,上訴書狀應敘 述具體理由,刑事訴訟法第三百六十一條第一、二項定有明文。所謂「應 敘述具體理由」,指就不服判決之理由為具體之敘述而非空泛之指摘而言 。上訴理由就其所主張第一審判決有違法或不當之情形,如已舉出該案相 關之具體事由,足為其理由之所憑,即不能認係徒托空言或漫事指摘,縱 其所舉理由經調查結果並無可採,要屬上訴有無理由之範疇,尚難遽謂未 敘述具體理由。又第二審非如第三審係法律審,故第二審之上訴理由無須 如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七條規定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限,自不得以上訴 理由未指出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處,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 以駁回。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5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4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4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3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2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選舉罷免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1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走私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1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妨害電腦使用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8 年 01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2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貪污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2 月 25 日
裁判要旨:
利用職務機會詐取財物罪,其所謂「利用職務上之機會」,係指假借職務 上一切機會,予以利用者而言。其所利用者,職務本身固有之事機,固無 論矣,即使由職務上所衍生之機會,亦包括在內,要不以職務上有決定權 者為限。然必也因法律或命令賦予行為人以一定之職務,而行為人竟利用 職務本身固有之事機,或由該職務上所衍生之機會,予以詐財者,始足當 之。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2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1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0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9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22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審判長應將證物提示當事人、代理人 、辯護人或輔佐人,使其辨認。」、「前項證物如係文書而被告不解其意 義者,應告以要旨。」第一百六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卷宗內之筆錄及其 他文書可為證據者,審判長應向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宣讀或 告以要旨。」第二百八十八條之一第一項規定:「審判長每調查一證據畢 ,應詢問當事人有無意見。」第二百八十八條之二規定:「法院應予當事 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以辯論證據證明力之適當機會。」其立法 意旨除仍寓有保護被告之訴訟防禦權外,要係在調整為改良式當事人進行 主義原則下,期使事實審法院本於直接審理及言詞辯論方式,經由當事人 等之法庭活動而獲得心證,以實現公平法院之理想。倘與待證事實直接相 關之證物,未顯出於公判庭,無異剝奪當事人等辨認、表示意見及辯論其 證明力之權利與機會,不符公平法院必須透過程序正義之嚴格遵守,而使 實質正義具體實現之要求,自不能以該證據作為判斷嚴格事實之基礎,否 則即有採證違背證據法則之違法。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19 日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8 月 0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幫助犯詐欺取財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1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10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7 月 0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因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6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5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5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4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恐嚇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3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1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1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1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2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14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1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10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9 月 1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8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8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等罪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8 月 02 日
裁判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五第二項所定:「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 於法院調查證據時,知有第一百五十九條第一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 於言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乃係基於證據資料 愈豐富,愈有助於真實發現之理念,酌採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證據處分權原 則,並強化言詞辯論主義,透過當事人等到庭所為之法庭活動,在使訴訟 程序順暢進行之要求下,承認傳聞證據於一定條件內,得具證據適格。此 種「擬制同意」,因與同條第一項之明示同意有別,實務上常見當事人等 係以「無異議」或「沒有意見」表示之,斯時倘該證據資料之性質,已經 辯護人閱卷而知悉,或自起訴書、原審判決書之記載而了解,或偵、審中 經檢察官、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告知,或被告逕為認罪答辯或有 類似之作為、情況,即可認該相關人員於調查證據之時,知情而合於擬制 同意之要件。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7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7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6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6 月 2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6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5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6 年 05 月 1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2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2 月 05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2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0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0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0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0 月 13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0 月 03 日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9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9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9 月 07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擄人勒贖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1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09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0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7 月 2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6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6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6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5 月 15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2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違反畜牧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2 月 07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1 月 25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1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本件公訴意旨係認上訴人涉有上開罪名之幫助犯罪嫌,原判決既改依共同 正犯論擬,則其所適用關於共犯之法條,已由刑法第三十條變更為同法第 二十八條,自應依刑事訴訟法第三百條之規定為起訴法條之變更,原判決 認不生變更起訴法條之問題,尚欠允當。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1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2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二以上徒刑併執行者,依刑法第七十九條之一第一項規定,其報請許可假 釋所定最低應執行之期間,合併計算之;同條第三項並規定其假釋期間 ( 殘餘刑期) 亦合併計算之。故在二以上徒刑合併執行之情形,即無從將合 併執行之刑期割裂;假釋期間亦同。從而關於累犯之認定,必合併計算之 假釋期滿,未經撤銷假釋,五年以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者,始足構成 。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1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貪污治罪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1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1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頂替犯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0 月 1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9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賭博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9 月 06 日
 
裁判案由:
違反公司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8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7 月 0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違反著作權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6 月 14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5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5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5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4 月 07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3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違反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3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3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動產擔保交易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3 月 15 日
 
裁判案由:
廢棄物清理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2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2 月 02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1 月 08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0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0 月 2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10 月 2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9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26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8 月 1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7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恐嚇取財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違反稅捐稽徵法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5 月 19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妨害自由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3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2 月 2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1 月 09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2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1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違反公司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0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10 月 21 日
 
裁判案由:
洗錢防制法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22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15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貪污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03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9 月 02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洗錢防制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8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常業詐欺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8 月 13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5 月 20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3 月 28 日
 
裁判案由:
貪污治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2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10 月 04 日
 
裁判案由: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8 月 23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1 年 04 月 12 日
 
裁判案由:
違反農會法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30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1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10 月 04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有價證券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7 月 27 日
 
裁判案由:
偽造文書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4 月 10 日
 
裁判案由:
賭博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2 月 13 日
 
裁判案由: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90 年 01 月 29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7 月 18 日
 
裁判案由:
煙毒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6 月 16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31 日
 
裁判案由:
妨害名譽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5 月 24 日
 
裁判案由: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4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連續犯須基於概括犯意,連續數行為而犯同一罪名;所謂同一罪名,係指 構成犯罪要件相同之罪名而言,業經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一五二號解 釋在案。本件被告被訴寄藏手槍、子彈,倘屬無訛,係犯修正前槍砲彈藥 刀械管制條例第七條第四項及第十一條第三項之罪,兩罪間有想像競合犯 之關係,應從一重之寄藏手槍罪處斷;前案認定被告無故幫助持有霰彈獵 槍及子彈罪,犯同條例第八條第三項及第十一條第三項之罪,亦依想像競 合之例從一重之 (幫助) 無故持有獵槍罪論處。此寄藏「手槍」罪及無故 持有「獵槍」罪,分別規定於不同之法條;且「寄藏」與「持有」之犯罪 型態有別,構成要件歧異,被告先後犯該二罪能否謂係犯同一罪名,而應 成立連續犯?實非無深入研求之餘地。
 
裁判案由:
詐欺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3 月 01 日
 
裁判案由:
貪污治罪條例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12 月 02 日

 

Joomla! 除錯主控台

連線階段 (Session)

側寫資訊

記憶體使用量

資料庫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