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條 法源

第1條 法源
1.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裁判案由:
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8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按民法所定侵權行為之賠償,旨在填補被害人所受損害,自以被害人之私 益因不法侵害致受有損害為要件。而損害之發生乃侵權行為之要件,倘健 康未受有損害,即無因此所生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不生請求 權可得行使之問題,其請求權消滅時效自無從開始進行,此於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後段所定 10 年時效亦然。蓋於毒物侵害等事件,往往須經長 久時日,甚至逾 10 年後始對健康造成損害,如以加害行為發生時即起算 10 年時效,不啻使被害人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形同具文,並造成 損害未發生即開始起算時效,自非允當。而被害人在損害發生前,其請求 權時效既未開始起算,須待健康受有損害,始得為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 求,對被害人而言,亦無不公平可言。按法人格獨立原則及股東有限責任 原則,固為現代公司法制發展之基石。惟公司股東倘濫用公司獨立人格, 利用公司型態迴避法律上或契約上之義務,造成社會經濟失序或其他侵害 債權人等顯不公平情形時,公司法人格獨立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即有加以 調整之必要。英美法系、德國法就此分別發展出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法人 格否認理論、直索理論等,俾能在特殊情形得以否認公司法人格,排除股 東有限責任原則,使股東就公司債務負責或追究股東責任,以達衡平救濟 之目的。而上開法理並非全盤否定公司法人格獨立,僅在個案上,如控制 股東有詐欺、過度控制、不遵守公司形式、掏空公司、或藉公司型態逃避 法令規範、契約義務、侵權責任等濫用公司法人格之不正行為,致損害公 司債權人時,為維誠信及衡平救濟,例外地否認公司法人格予以救濟,與 法人格獨立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不生扞格,亦無礙我國經濟之發展。
-----------------------------------------------------
裁判案由:
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7 年 08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按民法所定侵權行為之賠償,旨在填補被害人所受損害,自以被害人之私 益因不法侵害致受有損害為要件。而損害之發生乃侵權行為之要件,倘健 康未受有損害,即無因此所生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存在,不生請求 權可得行使之問題,其請求權消滅時效自無從開始進行,此於民法第 197 條第 1 項後段所定 10 年時效亦然。蓋於毒物侵害等事件,往往須經長 久時日,甚至逾 10 年後始對健康造成損害,如以加害行為發生時即起算 10 年時效,不啻使被害人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形同具文,並造成 損害未發生即開始起算時效,自非允當。而被害人在損害發生前,其請求 權時效既未開始起算,須待健康受有損害,始得為侵權行為之損害賠償請 求,對被害人而言,亦無不公平可言。按法人格獨立原則及股東有限責任 原則,固為現代公司法制發展之基石。惟公司股東倘濫用公司獨立人格, 利用公司型態迴避法律上或契約上之義務,造成社會經濟失序或其他侵害 債權人等顯不公平情形時,公司法人格獨立及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即有加以 調整之必要。英美法系、德國法就此分別發展出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法人 格否認理論、直索理論等,俾能在特殊情形得以否認公司法人格,排除股 東有限責任原則,使股東就公司債務負責或追究股東責任,以達衡平救濟 之目的。
-----------------------------------------------------
裁判案由:
請求撤銷仲裁判斷
裁判日期:
民國 106 年 01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按仲裁法第 31 條規定之衡平仲裁,乃指仲裁判斷如嚴格適用法律之規定 ,於當事人間將產生不公平之結果時,當事人得明示授權仲裁庭故意不適 用法律之嚴格規定而為判斷者而言。與所謂衡平判決係法院於法律無明文 規定之情形下,探求立法之真意,本於一般原則,類推適用相關法律規定 而作成之判決者,二者並不相同。概現行法律因衡平理念已融入法律,經 由「抽象衡平」具體化為法律之一部分,形成法律之基本原則。如誠實信 用原則、情事變更原則、公益違反禁止原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等法律明 文化之基本原則規定時,自不以經當事人明示合意為必要。是若仲裁庭僅 依民法第 1 條、第 148 條及第 227 條之 2 規定之法理、誠實信用 原則或情事變更原則等進一步探究、解釋而為判斷,並未將法律之嚴格規 定加以摒棄,自仍屬法律仲裁判斷之範疇,不生須經當事人明示合意始得 為衡平仲裁之問題。
-----------------------------------------------------
裁判案由:
請求損害賠償等
裁判日期:
民國 104 年 02 月 04 日
裁判要旨:
按民法第一百零五條前段規定:代理人之意思表示,因其意思欠缺、被詐 欺、被脅迫,或明知其事情或可得而知其事情,致其效力受影響時,其事 實之有無,應就代理人決之,肇因於本人藉代理人之行為以擴大其活動範 圍,該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以本人名義所為或所受意思表示而生之法律效 果,依同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一項規定,均歸屬於本人,因而代理人為代理 行為時,其「意思表示瑕疵」或「明知或可得而知其事情」事實之有無? 應就為意思表示之代理人決之,並使法律效果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此乃 該條規定之所由設。至為本人服勞務之使用人有此情形時,究以何人之意 思表示以為斷?我民法雖未設有規範,惟使用人為本人為意思表示或從事 一定事務,對外均未自為意思表示,且其效力亦應同歸於本人,殊與本人 藉代理人之行為輔助而擴大其活動範圍者相類。因此,使用人在參與本人 意思表示形成之過程中,如因其被詐欺、脅迫;或為本人從事一定事務( 包括法律及非法律行為)時,就其是否明知其事情或可得而知其事情?致 其效力受影響者,各該事實之有無?參照民法第一條「相類似之案件,應 為相同處理」之法理,自應類推適用民法第一百零五條前段規定,就使用 人決之,而由本人主張或承擔其法律效果。
-----------------------------------------------------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12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查七十七年一月二十九日修正之證交法第二十條第二項、第三項,於規範 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有價證券之誠實義務及損害賠償責任之主體範圍 與舉證責任分配,雖規定不盡明確,惟參酌九十五年一月十一日修正之同 法第二十條之一第一項,業已規定:「前條第二項之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 文件或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公告申報之財務報告,其主要內容有虛偽或隱 匿之情事,下列各款之人,對於發行人所發行有價證券之善意取得人、出 賣人或持有人因而所受之損害,應負賠償責任:一、發行人及其負責人。 二、發行人之職員,曾在財務報告或財務業務文件上簽名或蓋章者」;第 二項規定:「前項各款之人,除發行人、發行人之董事長、總經理外,如 能證明已盡相當注意,且有正當理由可合理確信其內容無虛偽或隱匿之情 事者,免負賠償責任」;第五項規定:「第一項各款……之人,除發行人 、發行人之董事長、總經理外,因其過失致第一項損害之發生者,應依其 責任比例,負賠償責任」,及七十七年一月二十九日修正之同法第三十二 條第一項、第二項,並就公開說明書記載為虛偽或隱匿行為其責任主體及 舉證責任分配設其明文規範,則上開增修之規定,經斟酌其立法政策、社 會價值及法律體系精神,應係合乎事物本質及公平正義原則,為價值判斷 上本然或應然之理,自可引為法理而予適用。是以適用修正前證交法第二 十條規定之損害賠償責任時,在解釋上,自應援引上開新法第二十條之一 規定之趣旨及民法第一條之規定,將發行證券公司(發行人)負責人,包 括董事長、總經理與公司法第八條所稱當然負責人之董事及職務負責人之 監察人、經理人,均涵攝在該條第三項所規定之責任主體範圍之列,以維 護證券市場之交易秩序及保障投資人之權益;並就發行人及發行人負責人 ,其中關於董事長、總經理部分採結果責任主義(無過失主義),課其縱 無故意或過失,亦應負賠償責任。至其他應負賠償責任之發行人負責人即 公司法第八條所稱之董事、監察人、經理人部分,則採過失推定主義,由 其舉證證明已盡相當注意,且有正當理由可合理確信其內容無虛偽或隱匿 之情事者,始得主張免負賠償責任,以與證交法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一項第 一款之罪係採故意之刑事責任有所區隔。另基於責任衡平之考量,於法院 認定發行人及發行人負責人之董事長、總經理外之其他負責人,或曾在財 務報告或財務業務文件上簽名或蓋章之發行人職員應負責任時,尤須考量 導致或可歸屬於被害人損失之每一違法人員之行為特性,及違法人員與被 害人損害間因果關係之性質與程度,進而依其責任比例之不同以定其賠償 責任,參照該增修條文之立法理由益明。
-----------------------------------------------------
裁判案由:
請求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101 年 10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所謂法理,乃指為維持法秩序之和平,事物所本然或應然之原理;法理之 補充功能,在適用上包括制定法內之法律續造(如基於平等原則所作之類 推適用)及制定法外之法律續造(即超越法律計畫外所創設之法律規範) 。因此,證券交易法第二條既規定:「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買賣,其 管理、監督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公司法及其他有關法律之 規定」,則有關因證券交易所生之損害賠償事件,在事實發生時縱無實定 法可資適用或比附援引(類推適用),倘其後就規範該項事實所增訂之法 律,斟酌立法政策、社會價值及法律整體精神,認為合乎事物本質及公平 原則時,亦可本於制定法外法之續造機能(司法自由造法之權限),以該 增訂之條文作為法理而填補之,俾法院對同一事件所作之價值判斷得以一 貫,以維事理之平。
-----------------------------------------------------
裁判案由:
請求侵害著作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9 年 03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但本法另有規定 者,從其規定。同法第十一條及第十二條就僱用或出資聘請他人完成著作 之著作人為何人及著作財產權之歸屬,即設有特別規定,原則上以受雇人 或受聘人為著作人,例外得以契約約定雇用人或出資人為著作人。如以受 雇人為著作人者,除契約另有約定著作財產權歸受雇人享有外,其著作財 產權歸雇用人享有。如以受聘人為著作人者,其著作財產權之歸屬依契約 之約定,未約定者,其著作財產權歸受聘人享有,但出資人得利用該著作 。因之,僱用或出資聘請他人完成著作之情形,均非不得以契約約定著作 人、著作權人及著作財產權之歸屬。
-----------------------------------------------------
裁判案由:
請求返還保證金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10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外國公司於我國境內發行股份,依證券交易法第二十二條第四項授權訂定 之「外國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下稱處理準則)之規定 ,均須向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融監委會)申報生效,始得 為之。所謂申報生效,係指外國公司發行股份依規定檢齊相關書件提出申 報,於金融監委會及該會指定之機關收到申報書即日起屆滿十二個營業日 生效。而外國公司倘未向金融監委會及該會指定之機關申報,或其申報嗣 後經金融監委會撤銷或廢止時,已收取價款,應予返還,此觀處理準則第 二條、第四條第一項、第五條第一項前段、第八條第二項規定自明。
-----------------------------------------------------
裁判案由:
給付保險金聲請承當訴訟
裁判日期:
民國 97 年 01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第十七條第一項規定,行政院金融重 建基金依本條例規定辦理賠付後,在其賠付之限度內,取得該金融機構對 其負責人、職員因委任或僱傭契約所生之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請求權或侵 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其職務保證人、保證保險人及共同侵權行為人 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此係法定之債權移轉,屬於實體規定,且係於九十四 年六月二十二日修正時始增列規定擴大賠付後之求償範圍及於保證保險人 ,但該修正規定並無溯及既往之效力,是本件即無該條例第十七條第二項 之適用。
-----------------------------------------------------
裁判案由:
請求給付貨款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11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國際貿易通常以信用狀為付款之方式,即由進口商(買受人)委任開狀銀 行簽發信用狀而對出口商(出賣人)負擔信用狀付款之新債務,係屬一種 間接給付(即新債清償),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買受人之買賣價金給付 義務僅暫時停止,於出賣人不能憑信用狀獲得承兌、付款或買受人違約不 按期開立信用狀時,其以現款給付買賣價金之舊債務即不消滅,出賣人仍 得請求給付買賣價金之舊債務,惟出賣人請求買受人以現款給付買賣價金 時,即無從再依信用狀交易之慣例,主張買受人有先為交付之義務,應受 民法關於買賣契約之規範,以確保買受人於付款之時,同時受領合於買賣 契約之貨物。
-----------------------------------------------------
裁判案由:
請求塗銷土地登記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8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當事人之訊問,固得為證據之方法,惟法院是否訊問當事人,仍以認為必 要時為限,此觀民事訴訟法第三百六十七條之一第一項之規定自明。且證 據調查原由審理事實之法院衡情裁量,若認事實已臻明瞭,自可即行裁判 ,無庸再為調查(本院十九年上字第八八九號判例參照)。則當事人聲明 之證據,其為不必要者,自得不為調查。又何種證據可取,何種證據不可 取,並同一證據方法採用其一部分,排斥其一部分,事實審法院均有衡情 斟酌之權,非當事人所可任意摘。
-----------------------------------------------------
裁判案由:
請求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95 年 02 月 23 日
裁判要旨:
「債權之行使通常雖應對特定之債務人為之,但第三人如教唆債務人合謀 ,使債務全部或一部陷於不能履行時,則債權人因此所受之損害,得依侵 權行為之法則,向該第三人請求賠償」(本院十八年上字第二六三三號判 例參照),準此,債權既屬權利,即應受尊重,第三人如予以侵害,是否 不成立侵權行為,自非無疑。
-----------------------------------------------------
裁判案由:
請求給付貨款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12 月 16 日
裁判要旨:
原告以單一之聲明,主張二以上訴訟標的,而請求法院擇一訴訟標的為其 勝訴之判決者,乃所謂選擇訴之合併,原告依其中之一訴訟標的可獲全部 受勝訴判決時,法院固得僅依該項訴訟標的而為判決,對於其他訴訟標的 無庸審酌;惟如各訴訟標的對於原告判決之結果不同,法院自應擇對原告 最為有利之訴訟標的而為裁判。
-----------------------------------------------------
裁判案由:
聲請撤銷假扣押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7 月 21 日
裁判要旨:
民事訴訟法第五百二十九條所定之期間,係裁定期間,非不變期間,故債 權人雖未於裁定所定期間內起訴,而於命假扣押之法院為撤銷假扣押之裁 定前起訴者,法院自不得為撤銷假扣押之裁定。
-----------------------------------------------------
裁判案由: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94 年 07 月 06 日
裁判要旨:
訴訟權之保障與隱私權之保護,兩者有發生衝突可能,如因侵害隱私權而 取得之證據,或以不法方式取得之證據,法院應否以欠缺證據能力,予以 排除問題。在民刑事訴訟程序應分別看待,持不同之審查標準。民事訴訟 程序,對立之兩造立於公平地位,於法院面前為權利之主張與防禦,證據 之取得與提出,並無不對等情事,較無前述因司法權之強大作用可能造成 之弊端,因此證據能力之審查密度,應採較寬鬆態度,非有重大不法情事 ,否則不應任意以證據能力欠缺為由,為證據排除法則之援用。又社會現 實情況,妨害他人婚姻權益之不法行為,常以隱秘方式為之,並因隱私權 受保護之故,被害人舉證極度不易。在此前提下,當不法行為人之隱私權 與被害人之訴訟權發生衝突時,兩者間應為一定程度之調整。以侵害隱私 權之方式而取得之證據排除方面,即應視證據之取得,是否符合比例原則 以定。 (與本件相同法律見解之案號:臺灣高等法院 103 年度上易字第 1391 號) 裁判法院:臺灣高等法院
-----------------------------------------------------
裁判案由:
給付資遣費
裁判日期:
民國 93 年 02 月 26 日
裁判要旨:
勞動基準法第二十條規定事業單位改組或轉讓時,除新舊雇主商定留用之 勞工外,其餘勞工應依第十六條規定期間預告終止契約,並應依第十七條 規定發給勞工資遣費。其留用勞工之工作年資,應由新雇主繼續予以承認 。該條雖於企業併購法九十一年二月六日公布施行前規定,惟尋繹勞動基 準法第一條第一項所定之立法目的,再參諸該法乃企業併購法之補充法 ( 企業併購法第二條第一項) 及民法第四百八十四條之規定意旨,並將企業 併購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詳為規定當成法理 (民法第一條) 以觀,該條 所稱之「事業單位改組或轉讓」,於事業單位為公司組織者,自應包括依 公司法規定變更組織、合併或移轉其營業、財產,以消滅原有法人人格另 創立新法人人格之情形。該條所稱之「其餘勞工」,亦當指除「新舊雇主 商定留用並經勞工同意留用者」外之其餘勞工而言,並應涵攝「未經新舊 雇主商定留用」及「新舊雇主商定留用而不同意留用」之勞工在內,始不 失其立法之本旨。本件京○公司雖於企業併購法公布施行前與元○公司合 併為上訴人,惟因被上訴人不同意留用於上訴人並已依法終止勞動契約, 依上說明,自仍在上開勞動基準法第二十條規範之列。
-----------------------------------------------------
裁判案由:
撤銷仲裁判斷等
裁判日期:
民國 92 年 08 月 07 日
裁判要旨: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修正公布之仲裁法第三十一條,固引進聯合國國際 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務仲裁模範法第二十八條第三項之規定,增設「法律 仲裁」外之「衡平仲裁」制度,惟該條所稱之「衡平仲裁」,係指仲裁庭 如發現適用法律之嚴格規定,將產生不公平之結果者,得經由當事人之明 示合意授權,基於公平、合理之考量,摒除法律之嚴格規定,改適用衡平 原則為判斷而言,若當事人間之契約內容或約定不明者,仲裁庭僅依民法 第一條、第一百四十八條及第二百二十七條之二規定之「法理」、「誠實 信用原則」或「情事變更原則」進一步探究、解釋而為判斷,並未將法律 之嚴格規定加以摒棄,自仍屬「法律仲裁」判斷之範疇,不生上述經當事 人明示合意始得「衡平仲裁」之問題。
-----------------------------------------------------
裁判案由:
請求損害賠償(塗銷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
裁判日期:
民國 89 年 09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按契約之效力原則上僅存在於契約當事人間;而法律行為無效,應負回復 原狀之責任者,以於行為當時,知其無效或可得而知之當事人為限,此觀 民法第一百十三條之規定自明。又以契約訂定向第三人為給付者,要約人 得請求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其第三人對於債務人,亦有直接請求給付之 權;債務人得以由契約所生一切抗辯對抗該第三人,固為同法第二百六十 九條第一項、第二百七十條所明定,惟第三人僅為債權人,究非契約當事 人,債務人要不得本於契約之效力規定,對第三人為請求。
-----------------------------------------------------
裁判案由:
請求拆屋還地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8 年 03 月 19 日
裁判要旨: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於人民私有土地上興建房屋之初,若無合法權源,則臺 灣光復後,我國政府基於國家權力關係,所接受者,乃僅地上之房屋,並 非房屋所占用之土地,即不得因該接收關係,而使原屬無權占有土地變成 有權占有。至臺灣省各縣市暨鄉鎮公產清查辦法第七條第九款規定:「建 築物為私有基地之清理:建築物為公有,基地為私有者,除依法租賃及為 地上權之登記外,其有土地法第二百零八條各款需要之一時,得依法徵收 之」,亦僅課縣市等政府機關以清理之行政責任,要求占用私有基地之縣 市等政府機關,應依租賃、設定地上權或徵收之方式,以取得合法使用之 權源而已,並非規定政府基於國家權力關係接收日產房屋者,即得當然合 法占有他人之土地,而排除土地所有人行使私法上所有人之權利。 (參照 本院八十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八十七年度第五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
裁判案由:
請求履行和解契約等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4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一 有配偶之人與他人為婚姻外之同居通姦,固屬違反善良風俗;如因之 約定以金錢交付與他方配偶,取得他方配偶同意其繼續維持不正常關 係,則亦屬違背公序良俗。原審未遑查明上訴人按月給付被上訴人十 萬元,是否作為其同意上訴人與李玟萱繼續維持不正常關係之代價, 僅泛言依其和解書、字據以觀,並無違背公序良俗,即為不利於上訴 人之判斷,殊欠允洽。 二 民法第四百十六條第一項之贈與人之撤銷權,係基於法定原因而為之 ,與同法第四百零八條第一項贈與人於贈與物未交付前,得任意撤銷 其贈與之規定,迥不相同。即同法第四百零八條第二項之規定,於同 法第四百十六條第一項之撤銷,並不適用之。本件上訴人辯稱,渠已 委請律師依民法第四百十六條 (第一項) 之規定,撤銷上開贈與行為 等語,原審竟認本件贈與係立有字據之贈與,依民法第四百零八條 ( 第二項) 之規定,自不得撤銷云云,所持之法律見解,自有未洽。
-----------------------------------------------------
裁判案由:
請求給付保險金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7 年 02 月 13 日
裁判要旨:
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民法第一條定有明 文。復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其金 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死亡保險契約未指定受益人者,其保險金額 作為被保險人遺產。保險法第一百十二條、第一百十三條分別定有明文。
-----------------------------------------------------
裁判案由:
確認處分權不存在事件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9 月 06 日
裁判要旨:
祭祀公業派下員大會解散公業之決議,與土地法第三十四條之一第一項所 謂共有土地之處分情形不同,乃在議決祭祀公業之存廢,並非處分公業之 業產。故解散祭祀公業除該祭祀公業之規約有特別規定外,參酌臺灣民事 習慣調查報告,應經全體派下員之同意,其解散之決議始生效力,並不適 用上開法條項多數決之規定。 參考法條︰土地法 第 34-1 條 (84.01.20) 民法 第 1 條 (85.09.25) 資料來源:最高法院民事裁判書彙編 第 25 期 514-519 頁
-----------------------------------------------------
裁判案由:
請求拆屋還地
裁判日期:
民國 85 年 05 月 17 日
裁判要旨:
按敵偽建築物經政府基於公權力接收,並充為公用時,為達行政目的,僅 許基地所有人與使用基地之政府機關協商辦理租賃或地上權設定事宜,不 得主張政府機關為無權占有,此由台灣省政府本於其法定職權於三十七年 一月二十六日訂頒之「台灣省各縣市暨鄉鎮公產清查辦法」第七條第九款 所定:「建築物為公有,基地為私有者,除依法租賃及為地上權之登記外 ,其有土地法第二百零八條各款需要之一時,得依法征收之。」,可以推 知。又地方法規既在某特定地方,就某特定事項有拘束人之規範性,民事 法院就涉及該有關法規所定事項之訴訟事件,自不能予以排斥不用。此由 民法第一條規定,習慣、法理尚得具有補充法律之效力,及民事訴訟法第 二百八十三條、第四百六十七條分別規定有關於地方法規舉證責任及第二 審判決違背法令得為上訴第三審之理由等情形對照以觀,益為顯然。本件 原判決以前開台灣省政府訂頒之地方法規,非依法律授權所訂,排斥不用 ,並認我政府接收日產建築物後,在與土地所有人完成洽訂租賃或地上權 設定契約前,仍非當然合法占有,而為不利於上訴人之判斷,尚有可議。
-----------------------------------------------------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7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貨物如係以裝填貨櫃方式而為運送時,海商法第一百十四條第二項所規定 之運送人單位責任限制之件數,除託運人與運送人或船舶所有人另有約定 者外,應以載貨證券內所記載裝填於貨櫃內之件數作為計算之基準。
-----------------------------------------------------
裁判案由:
請求撤銷抵押權登記等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一千零九十條規定「父母濫用其對子女之權利時,其最近尊親屬或 親屬會議得糾正之,糾正無效時,得請求法院宣告停止其權利之全部或一 部」,所稱其最近尊親屬之「其」字,係指父母而言,業經司法院大法官 會議釋字第一七一號解釋明甚,是縱吳王○○對吳○興之權利行使不當, 以上訴人係吳王○○卑親屬之身分,亦無由糾正或訴請法院判決停止吳王 ○○對吳國興權利之全部或一部。
-----------------------------------------------------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84 年 02 月 28 日
裁判要旨:
有關祭祀公業及其派下權,在我現行民法並無規定,自應依民法第一條規 定依習慣審理;台灣地區確有如上訴人所舉之「依台灣習慣,縱令某人過 房於他房,如其目的在於祭祀,而非為出嗣者,即係所謂一子雙祧,並不 喪失其本房遺產繼承權」之事實,換言之如係「出嗣」者,即喪失其本房 遺產繼承權 (按應包含派下權繼承權) 。法院既認為上訴人確有出嗣於佛 斗之事,則依前開習慣上訴人既已出嗣佛斗,而上訴人又迄未提出任何證 據,足以證明其有雙祧之事實,則其已喪失其本生房之繼承權,至為明顯 。
-----------------------------------------------------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9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按公路法第六十四條第一項固規定,汽車或電車運輸業遇有行車事故,致 人、客傷害、死亡、或財物毀損、喪失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但經證明 其事故之發生係因不可抗力或非由於汽車或電車運輸業之過失所致者,不 負損害賠償責任。此為舉證責任轉換之規定,為使汽車或電車行車事故之 被害人,向汽車或電車運輸業者請求損害賠償,毋須依民法一般侵權行為 規定舉證證明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即得為之,而汽車或電車運輸業者須 舉證證明其無過失,始能免責。此乃有關侵權行為之特別規定,而非民法 第六百三十四條運送人責任之特別規定。上訴人不得以之作為其運送人債 務不履行責任之免責依據。
-----------------------------------------------------
裁判案由:
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
裁判日期:
民國 83 年 07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土地法第六十八條第一項規定:「因登記錯誤、遺漏或虛偽致受損害者, 由該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無非係就職司土地登記事務之公務員因 過失不法侵害人民權利,而由該公務員所屬地政機關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規 定 (參照國家賠償法第二條第二項、第九條第一項) ,核係國家賠償法之 特別規定。本件上訴人陳○源所有之系爭土地,因被上訴人淡水地政事務 所誤為轉載而受損害,陳○源雖得依土地法第六十八條第一項規定,請求 賠償損害,惟土地法就該賠償請求權既未規定其消滅時效期間,即應依國 家賠償法第八條第一項:「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時起,因二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損害發生時起,逾五年者亦同」之規定,據以判斷 上訴人陳○源之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已罹於時效而消滅。
-----------------------------------------------------
裁判案由:
請求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6 月 30 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二百十三條所規定損害賠償之方法,固以回復原狀為原則,惟證券 市場,瞬息萬變,尤其七十九年間股價飆漲,嗣後即逐漸下跌,迄金已無 當年高價,為眾所週知之事實,上訴人以詐術取得被上訴人之股票,隨即 賣出,若被上訴人訴請賠償時適股價低迷,仍命上訴人以低價補回返還被 上訴人,以回復損害發生時持有股票之原狀,不僅不能填補被上訴人所受 損害及所失利益,亦與誠信原則有違,更易鼓勵犯罪,是被上訴人請求按 其交付股票時所折算之價額以金錢賠償,應屬正當。
-----------------------------------------------------
裁判案由:
請求撤銷股東會決議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4 月 09 日
裁判要旨:
(一)民事訴訟法第四百三十六條之二第一項規定,對於第四百二十七條第 二項簡易訴訟程序之第三審裁判,其上訴利益逾第四百六十六條所定 之數額者,當事人僅得以其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逕向最高法院 提起上訴,雖係對於同法第四百二十七條第二項所列各款訴訟所定之 限制,本件係當事人因非財產權涉訟,依同法第四百二十七條第三項 規定合意適用簡易訴訟程序之事件,仍應類推適用上開規定。故當事 人就其第二審裁判,得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逕向最高法院提 起上訴。 (二)被上訴人公司於七十九年七月一日召開股東常會,係於同年六月十一 日寄發開會通知書,為原審所確定之事實,依民法第一百二十條第二 項、及第一百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逆算,開會日為始日,不算入,以 其前一日 (七十九年六月三十日) 為起算日,逆算至二十日期間末日 (七十九年六月十一日) 午前零時為期間之終止,則開會通知至遲應 於六十九年六月十日寄發,始符應於「二十日前」通知之旨。
-----------------------------------------------------
裁判案由:
請求撤銷派下員大會決議
裁判日期:
民國 82 年 02 月 12 日
裁判要旨:
祭祀公業,係以祭祀祖先為目的,而設立之財產,自難認為法人 (最高法 院三十九年台上字第三六四號判例參照) 。民法第五十六條有關總會決議 撤銷之規定,係指社團總會之決議而言,祭祀公業派下員大會決議,即無 適用該規定之餘地,又祭祀公業,無非祀產之總稱,屬於派下員全體所公 同共有,與社團法人係由人即社員構成之組織體,其財產屬於社團本身所 有,與社員無關不同。故祭祀公業派下員大會之決議,係權利主體自身之 共同意思,與社團總會決議,係社團之意思,自亦不同。從而無從依據撤 銷社團總會決議之法理,請求撤銷祭祀公業派下員大會之決議。
-----------------------------------------------------
裁判案由:
請求排除侵害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9 月 18 日
裁判要旨:
民法第一條規定,習慣僅於法律無明文規定時有補充之效力。查各共有 人按其應有部分,對於共有物之全部,有使用收益之權。又共有物除契約 另有訂定外,由共有人共同管理之,民法第八百十八條、第八百二十條第 一項既定有明文。則共有人對共有物之特定部分使用收益,因涉及共有物 使用收益方法之決定,屬共有物管理權能範疇,自有民法第八百二十條第 一項規定之適用,而無習慣適用之餘地。
-----------------------------------------------------
裁判案由:
請求確認僱傭關係成立
裁判日期:
民國 81 年 06 月 08 日
裁判要旨:
查依勞基法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之反面解釋,雇主有虧損或業務緊縮情事 時,得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故雇主如確有虧損或業務緊縮之法定原因 ,預告勞工終止勞動契約,即不發生違反誠信原則或與工會法第三十五條 第一項規定不符,而為無效之問題。
-----------------------------------------------------
裁判日期:
民國 81年
裁判要旨:
夫妻判決離婚後,關於子女之監護,除法院另有酌定,或兩造另有約定者 外,由夫任之。此觀民法第一干零五十五條之規定自明。本件兩造所生之 女張惠清,張惠淳未經兩造約定由誰監護,原審復維持第一審所為駁回上 訴人請求酌定由上訴人為監護人之訴部分之判決,則兩造離婚後,張惠清 ﹑張惠淳當然由被上訴人監護,無待被上訴人起訴請求酌定由伊監護。
-----------------------------------------------------
裁判案由:
損害賠償
裁判日期:
民國 73 年 01 月 27 日
裁判要旨:
不動產經查封後,債務人對該不動產之管理或使用收益權,即受限制。除 依強制執行法第七十八條之規定,經執行法院之允許,得於必要範圍內管 理或使用外,債務人不得將之出租他人,否則,不惟對於債權人不生效力 ,執行法院得強制排除之 (見強制執行法第五十一條第二、三項及辦理強 制執行事件應行注意事項第二十八項) ,抑且須負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妨 害公務之刑責。
-----------------------------------------------------
裁判案由:
排除侵害
裁判日期:
民國 72 年 11 月 24 日
裁判要旨:
再審論旨,雖謂:本院七十二年度台再字第八六號確定判決,有適用自來 水法第五十二條、民法第一條規定之積極錯誤及不適用民法第七百六十五 條、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之消極錯誤云云,無非依其一己之意見以解釋自 來水法第五十二條之規定。且本院上開第八六號確定判決,並未適用民法 第一條之規定。再審原告執此指摘,已非允當。謂該確定判決因而有不適 用民法第七百六十五條及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之消極錯誤,尤失依據。
-----------------------------------------------------
裁判日期:
民國 70 年 02 月 26 日
裁判要旨:
〔約定遲延完工按日計付違約金者,應扣除不能施工之日數〕 依據兩造所訂合約第十條約定,上訴人至遲應於六十六年三月底以前開工 ,計至六十七年九月十五日被上訴人進住系爭房屋日止,共計為五百卅一 日,良因被上訴人只稱於六十七年九月間遷入居住,而未說明日期,參酌 民法第一廿四條第二項後段去理,推定為該年、月之十五日,上訴人雖主 張被上訴人係於該年七月遷入居住,但未舉證以實其說,無從憑信,扣除 約定之工作天二百四十天,及不能施工之降雨天一百八十三日 (見上訴人 呈案之台北降水量紀錄表冊,上訴人雖主張雨天有二百卅四天不能施工, 但其中有僅見雨跡之毛毛雨,或下年五時以後之毛毛雨,均不影響施工, 不在扣除之列。故上訴人多算之五十一天,應予剔除) ,尚餘一百零八天 。即係上訴人遲延完工之日數,依約按每日給付違約金一千元計算,上訴 人應給付被上訴人十萬零八千元。